春節連假去哪玩!北市這處社宅有超大網美景點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的作品「溫暖的載體」,傳遞出家是乘載我們的溫暖地方。記者林佳彣/攝影

春節連假何處去,大小朋友不妨來北市社宅最大規模的廣慈博愛園區走春,這裡處處都是生活藝術,展示2件展期限定創作、18件永久性及臨時性裝置。策展人吳慧貞推薦,告白、求婚、拍婚紗、拍美照的好去處,「現在不用謀殺底片,就是會讓你的手機拍個不停。」

廣慈博愛園區集結社宅、行政中心、社福大樓等,佔地達6.4公頃,北市都發局與策畫單位禾磊藝術今年以「我們在家」爲題,凝聚1500多戶居民及周邊鄰里的認同與歸屬感,推出展覽「We Are Home: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即日起至2月10日展出。

禾磊藝術藝術總監吳慧貞推薦3件永久性作品,首件是藝術家樑豫漳、禾磊設計的作品「流亭」,位在信義區行政中心與廣慈衛福大樓,耐候鋼材質、挑高4米、兩件建物跨距30米,造型爲兩段反向的半圓弧,此爲結合設施與遮蔭的公共藝術,常是民衆相約見面集合點。

她說,「流亭」與環境融合,遠看不會突兀,近看則發現它的大氣,此處日前還上演告白求婚的場景,且鄰近未來捷運開通的出入口相當便利,將是非常顯眼的門戶意象。

順着園區逆時針走,會看到藝術家徐永旭一組4件的陶塑作品「光之巢」,吳慧貞透露上頭「每個指印都是藝術家的手形塑而成」,夜間打光非常輝煌,不少社區小朋友會來這兒躲貓貓,戀人也能穿梭作品間的小廣場講情話。

接着繞進園區廣場中央,映入眼簾是以色列藝術家Ram Katzir的作品「書寫未來」,吳慧貞分享這件大型的地面作品,是一隻手拿鉛筆描繪另一手的掌紋圖案,寓意人人都要掌握自己的未來,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

再來是期間限定至2月10日的臨時性作品,吳慧貞介紹藝術家遊文富的作品「溫暖的載體」,放眼望去是一個巢的意象,透過竹編空間裝置包圍、護衛老榕樹,傳遞出家是乘載我們的溫暖地方,這是人們、鳥類等自然萬物共同擁有的家,尤其晚間打光相當華麗、漂亮。

另一件結合空間裝置、音樂、影像與人聲的跨域計劃「遷徙博物館」,可遠望臺北101。

吳慧貞說,牆裡會傳出此起彼落的孩子聲、男女對於自己夢境的敘述,這是德國藝術家Florian Claar以3個圓弧組成開放式聲鏡劇場「Wall of Voices」,裝置也特別由實踐大學設計學院VISION BASE與建築設計學系助理教授盧彥臣進行數位設計製造。另邀請音樂人林強,採集10多位受訪居民關於在廣慈的夢想敘述,呈現出電子音樂作品「聽夢I-夢迴」。

她最後推薦一處展場設計「社會處方箋」,彩色大畫布隨着徐徐微風飄揚,上頭有着社區居民的舞蹈身影、繪畫、頌鉢,搭配木製長椅,民衆來到這放鬆身體,仰望藍天白雲,好好休息,不少小朋友還畫抓着畫布,猶如放風箏。

廣慈博愛園區廣場中央的大型作品「書寫未來」,是一隻手拿鉛筆描繪另一手的掌紋圖案,寓意未來是靠自己的雙手去開創。記者林佳彣/攝影

廣慈博愛園區的陶塑作品「光之巢」,不少社區小朋友會來這兒躲貓貓。記者林佳彣/攝影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的作品「遷徙博物館」是展期期間限定,不只可遠望臺北101,走入其中還能聽到聲音故事。記者林佳彣/攝影

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的作品「溫暖的載體」是展期期間限定。記者林佳彣/攝影

廣慈博愛園區公共藝術作品「流亭」巧妙地將公共藝術藝術與遮蔭結合。記者曾原信/攝影

廣慈博愛園區的陶塑作品「光之巢」,上頭都是藝術家徐永旭的手指形塑而成。記者林佳彣/攝影

「We Are Home:廣慈社會住宅公共藝術成果展」展場設計「社會處方箋」,彩色大畫布隨着徐徐微風飄揚,搭配木製長椅,民衆可以休憩、放鬆,也是展期期間限定。記者林佳彣/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