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本土化到共創,再到聯手出海,跨國企業中國策略持續升級

從本土化到共創,與中國合作伙伴聯手打造創新生態,進而與中國合作伙伴攜手出海,正在成爲不少跨國公司紮根中國、在中國拓展業務的新策略。

“醫療市場本身就是一個靠技術發展更新來競爭的市場,所以跨國企業一定要有緊迫感。”史賽克中國總經理張紹斌告訴第一財經,中國市場永遠是全球最具活力的醫療市場之一,史賽克既要不斷增強對於中國市場的信心,也要看到中國本土企業強大的研發能力。因此,史賽克也在積極變化。

羅克韋爾自動化正在中國市場不斷跨界、共創。羅克韋爾自動化(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石安認爲,在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的情況下,需要找到新需求,以新需求拉動新供給。由於中國具備工業全場景優勢,羅克韋爾在中國市場發現的新需求,形成的新供給,可以在全世界複製。

從零部件國產化到產業鏈國產化

11月9日,史賽克正式發佈了Mako關節機器人全髖關節置換4.0,這是繼Mako的三大應用——全髖關節置換、全膝關節置換、單髁關節置換在中國全面落地以來的又一升級。

張紹斌說,Mako進入中國至今,中國已有超過12家本土骨科機器人企業。“因爲Mako,大家看到了這個賽道的潛力。我們也和本土廠家一起,把新賽道慢慢走遠拓寬,把賽道真正做成了一個行業。”

數據顯示,2021年~2023年,Mako的手術量加起來是10000臺,而今年一年就達到了1萬臺,實現了井噴式增長。

對於中國本土企業的崛起,張紹斌說,這一方面使得跨國公司要加速引進全球創新產品,一方面則是要加速新產品落地後的本土化。

張紹斌說,本土企業有政策優勢,更小更靈活。和本土企業合作,可以避免很多跨國企業的轉身困難、投資決策慢、落地生產時間流程長等問題。張紹斌進一步解釋說,歐美等成熟市場是單一市場,但中國市場特別細分,從東到西,從高線城市到低線城市,對於產品的定位、價格需求都不同。

“在細分市場,跨國公司和本土企業合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爲本土企業有成本優勢,註冊時間更靈活,能更快進行產品的生命週期更換。”張紹斌說。

第五屆進博會上,史賽克與青島海泰新光達成戰略合作,共同爲中國市場量身定製腔鏡產品。本屆進博會上,史賽克也展出了與海泰新光合作的產品。“我們把史賽克最引以爲傲的熒光技術移植到了這款產品上,這樣產品既有價格梯度,又有技術優勢,能夠更好適應中國市場的發展。”張紹斌說。

佳能醫療戰略企劃部總監張煬告訴第一財經,今年佳能醫療展示的一款Supreme至尊高清3.0T磁共振,公司已經計劃向中國藥監局提交註冊申請,爭取這款磁共振產品儘快在中國實現本土製造。同時,佳能醫療最新款的血管機今年剛在北美上市,計劃明年進口版拿到證,2026年實現國產。

“我們要把註冊體系、生產體系、產業鏈、物流體系,全部在中國完完整整佈局,形成一個內循環。”張煬說,外資品牌在中國要實現高質量的長遠發展,必須要融入中國、紮根中國,不能只是一個銷售機構,而是要和本土的產業鏈,和中國的醫生、研究機構一起做創新。

“我們目前零部件的國產化率在百分之七八十,我們的目標是產業鏈的國產化。這是我們的一個方向,也是深耕中國的決心。”張煬說。

在全場景中尋找新需求

總部位於美國的羅克韋爾,是工業自動化、信息化和數字化轉型領域的全球企業。當前,跨界、跨出工控界,是羅克韋爾在中國的一大方向。

本屆進博會上,羅克韋爾與多個行業、多個領域的中資外資企業簽署了多個戰略合作。在數智創新領域,羅克韋爾與智慧芽、海智在線、展灣科技等企業共同推動AI技術的孵化創新;與戴爾科技聯手打造先進的工業數字化轉型應用平臺,加速中國工業數字化轉型。

在綠色低碳領域,羅克韋爾與霍尼韋爾、江森日立、極智中國等共同發起“綠色智慧園區聯盟倡議”,以通過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推動綠色技術創新,爲園區的高質量和可持續發展奠定堅實基礎。

在社會治理領域,羅克韋爾又與能源、食品、交通等不同領域合作伙伴聯手,以應對能源更替、污染治理、糧食安全、交通等產業及社會問題。

羅克韋爾尋找到了哪些新需求?“淨零供應鏈是羅克韋爾對於新需求首選的切入點,切入後可以延伸到數智化、出海、民生社會問題等領域,進一步創造新的需求。”石安說。

相對全球其他市場,石安認爲,中國市場更利於切入淨零供應鏈。原因在於,淨零供應鏈是全世界供應鏈重塑過程中很重要的轉折點,而中國工業生態體系完備,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所列全部工業門類全覆蓋的場景,上游也有大規模能源轉型的優勢,能夠有效降低用能成本。

“作爲生產性服務業鏈主,羅克韋爾在中國就是要通過跨界合作生態,打通各個產業鏈供應鏈。”石安說,這對全球供應鏈也至關重要。

史賽克也在中國找到了新的應用場景和需求。

9日上午9:50,在Mako和遠程技術的協助下,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國家骨科醫學中心開啓了該院第一例基於5G網絡下的遠程機器人輔助單髁關節置換手術。同時,西安交通大學第二附屬醫院、南京大學醫學院附屬鼓樓醫院等6家醫院也在Mako的輔助下,爲患者施行關節置換手術。

上午11:30,這場國內首次實施的“5G·6地·7中心”關節置換手術在上述醫院均順利完成。

張紹斌告訴第一財經,除了技術的創新,中國也爲產品帶來了應用場景很好的創新。“‘5G·6地·7中心’關節置換手術,就是在中國會出現的一個典型場景。”

多模式共創

連續第七年亮相進博會的嘉吉,展示的產品和解決方案從第一屆進博會的15款,增至今年的超過120款。

嘉吉食品集團亞太研發總經理周津告訴第一財經,這一數據變化不但反映了嘉吉對中國市場的重視和投入,也體現了中國市場需求的快速迭代。

以餐茶飲爲例,周津表示,亞太市場特別是中國市場的迭代特別快。“餐茶飲領域中國絕對是領先的,所以也要求創新非常快。”

隨着衆多現制飲品品牌高速擴張、迅速下沉、積極出海,對現制飲品企業的品牌運營、產品創新、供應鏈管理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時,消費者期望享受到更健康、更高品質、更多選擇的現制飲品。爲了加速創新迭代,嘉吉開始採取共創的方式,與客戶共同研發。

今年6月,嘉吉上海創新中心完成升級,設置了共創空間。“共創的一個原因是,原來響應客戶需求太慢,而且不是特別有效和精準,通過共創,能夠縮短從創新到落地的時間,而且更精準有效。”周津說,原來拿到需求後做提案、打樣,來回需要一兩個月,共創後加快了從產品創意到商業化的過程,一兩個禮拜就能夠創造出很多新品。

在中國,勃林格殷格翰也正攜手產業鏈上下游合作伙伴,推動全方位開放創新,聚力打造以患者與客戶爲中心的醫療健康生態圈。

8月,勃林格殷格翰投資深圳市生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加速推進生葆生物的溶瘤細菌管線進入臨牀試驗階段。該項投資爲首輪融資,由勃林格殷格翰風險基金和淡馬錫領投,聯想創投、復健資本和飛鏢夏焱基金跟投。

勃林格殷格翰大中華區總裁兼CEO高皓廷(Mohammed Tawil)告訴第一財經,在人用藥品領域,勃林格殷格翰外部創新合作中心通過跨邊界研究、業務拓展及許可和風險投資的“三合一”模式,與中國生物醫藥行業“新秀”同行,“從0到1”孵化醫藥創新。

“今年晚些,我們新的孵化器合作項目還有望在華落地。”高皓廷說,勃林格殷格翰也正在利用中國的創新平臺開展全球開發項目,探索3D打印、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在藥物開發中的創新應用。

聯手出海

在康明斯新能源動力事業部燃料電池業務總監顧雪羣看來,與中國本土企業合作創新,一起深耕中國市場的同時,聯手出海開拓全球市場,已經成爲一個非常重要的業務趨勢。

“這在康明斯業務鏈條的佔比越來越大。比如西安康明斯,隨着陝汽海外業務的增長,配裝陝汽出口的產品量,今年首次超過了國內的量。”顧雪羣說。

目前,康明斯與東風汽車、重慶機電、陝汽集團、北汽福田、柳工集團和江淮汽車等中國商用車企組建了六家發動機合資廠,康明斯24個發動機系列中已有19個在中國本地生產。

近年來,康明斯在中國市場與合作伙伴打造了一個動力技術生態產業鏈,同時推動業務佈局從引入技術和產品,發展到反向輸出技術。“比如燃料電池,中國國內的產品在卷的過程中越來越有競爭力,積累了大量的成功應用,因此康明斯在中國的燃料電池技術已經反向輸出歐洲。”顧雪羣說,康明斯作爲全球性公司,在190多個國家有銷售服務網絡,與中國的主機廠一起出海,可以幫助主機廠解決當地售後問題等,有其獨特優勢。

也因此,康明斯中國市場傳訊總監趙紅梅說,康明斯在中國的投資步伐沒有變,對中國市場的信心沒有變。一個例證是,2020年後,康明斯在中國的投資增加了66億元,投資增速遠超2020年前。

今年4月,位於上海張江的勃林格殷格翰中國生物製藥基地與客戶合作,通過了歐洲藥品管理局(EMA)和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的生產註冊檢查,獲准向歐盟和美國兩大市場供應“上海製造”的創新生物藥。

同樣位於上海張江的勃林格殷格翰人用藥品生產與供應基地,已成爲該公司在亞太地區最重要的生產基地和供應中心之一,供應至澳大利亞、新西蘭、新加坡等8個國家和地區;勃林格殷格翰動物保健南昌工廠也由“中國工廠”升級爲“全球化工廠”,今年7月,由南昌工廠生產的VEXXITEK®家禽疫苗已成功出口埃及,未來將出口超過30個國家。

當前,嘉吉也在利用自身的創新、生產和全球供應鏈能力,協助中國本土茶飲企業出海。周津說,上海創新中心的研發優勢和研發成果可以被用於其他市場。比如奶茶,近年來在歐美國家逐漸風靡,可以把上海創新中心的成果引入歐美市場。

“我們還可以爲企業提供目標市場的信息、研發應用團隊的支持,幫助其更有針對性地去開發符合當地市場的產品。”周津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