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技術革新數字金融發展邏輯 金融安全需國際間互助
南方財經全媒體見習記者 林秋彤 北京報道
近日,“2024中關村論壇系列活動——數字金融與金融安全大會”在中關村展示中心舉辦。本次大會由北京市海淀區人民政府、北京市西城區人民政府指導,由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中關村互聯網金融研究院主辦。會議以“金融安全助力金融強國”爲主題,解讀金融領域的最新技術動態與創新應用案例,探討數字金融與金融安全之間的緊密聯繫,尋求保障金融系統穩健性的有效策略。
在本次大會的中關村“番鈦客”金融科技國際創新大賽人工智能專場中,科大訊飛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口袋財富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杭州投知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等共8家企業圍繞人工智能與金融產品的融合展開較量。企業路演後,參會的各位專家圍繞人工智能與金融發展做了主題分享。
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聯席理事長、金融科技人才專委會主任委員,北京大學計算機學院教授陳鍾強調,在人工智能領域,負責任的治理應當是與技術發展的步伐相一致的,二者並行不悖。
大模型技術賦能金融數智化發展
中關村金融科技產業發展聯盟專家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央財經大學中國互聯網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歐陽日輝認爲,人工智能提升金融服務效率的主要體現之一,是大模型技術爲金融業務賦能,從而形成新生產力。
人工智能正由單模態向多模態融合演進,大模型技術具有顯著賦能效應,將推動金融行業數字化、智能化水平提升。金融機構採納大模型技術後,將獲得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包括個性化產品與服務、價值鏈效率提升和決策科學性增強。
具體來看,大模型技術在金融高質量發展中起到了三方面的作用:優化、連接和預判。一方面,通過快速學習、交互和反饋,大模型能夠識別流程瓶頸,減少人爲錯誤,優化運營效率,這一點將會廣泛應用在金融審批、用戶分層、客服投顧、合規質檢等服務場景中。
另一方面,依託大模型能力和數字化優勢,金融服務可以下沉拓展至縣城和農村地區,實現普惠的獲客營銷、客戶運營及客戶服務,從而更好地構建城市與農村、供給和需求之間的連接。
此外,基於因果推斷和泛化能力,大模型可以進行數據分析、信用評估,從而發現可能的欺詐行爲,預判未來的信用風險。
歐陽日輝表示,目前,大模型應用在金融領域總體上還處於早期探索階段,由於金融數據具有私密性和多模態特性,數據之間難以共享並構建大規模數據集,因此在金融垂直領域尚未大規模應用。
歐陽日輝還指出,數據安全治理也是發展金融大模型繞不開的重要課題,需要加快構築組織、管理、技術、運營四位一體的金融數據安全治理體系框架,提升協同共治水平,推動大模型技術走向應用落地。
“人工智能+金融安全”需國際間借鑑與協作
中國政法大學區塊鏈金融法治研究中心主任、金融系教授、博導胡繼曄分析了我國在數字金融監管方面和國際間的差異。他認爲,雖然我國的數字人民幣在技術上保留了區塊鏈接口,但是整體上還是使用傳統的互聯網。數字歐元的傳遞鏈路則使用區塊鏈技術,用戶若想保護個人數字歐元交易的隱私,可以免費申請匿名券,與數字歐元共同在鏈路上運行。
據瞭解,匿名券的使用是根據2018年歐盟《通用數據保護條例》(簡稱GDPR)中對個人隱私保護的相關規定而設置的。
胡繼曄還認爲,歐盟數字歐元的發展沒有中國的數字人民幣發展這麼迅速,但是從安全角度來講,在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有非常獨到的地方。
除了數字金融監管方面的借鑑,面對安全風險,宏觀層面上,一方面要在法律法規上做出完善的監管規定,另一方面可以參考學習國際間案例、政策制定的經驗。
陳鐘錶示,人工智能在可用性、完整性和隱私保護方面都帶來了與傳統安全挑戰不同的問題。除了安全挑戰,生成式人工智能還面臨着濫用的問題。負責任地推進人工智能創新,提高治理水平具有緊迫性。
目前,我國已有《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議》等規範,圍繞人工智能發展、安全、治理三個方面做出了規定,堅持以人爲本、智能向善,不斷提升人工智能技術的安全性、可靠性、可控性和公平性。
在國際上,歐盟議會於今年3月初步通過的《人工智能法案》,是目前世界範圍內第一個全面規制人工智能的立法。陳鍾認爲,該法案推動縮小了國家之間和國內存在的人工智能鴻溝以及其他數字鴻溝,保護個人隱私數據,促進公平享受人工智能所帶來的惠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