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模型席捲金融圈,銀行能力如何跟進?
大模型正在爲金融領域注入新的生命力。
科技刊物《麻省理工技術評論》(MIT Technology Review)披露,截至6月30日,我國已有12家金融機構大模型領域公開專利申請數量進入“全球金融機構大模型領域專利創新排行榜”前20名。
A股上市銀行半年報中,招商銀行、浦發銀行、光大銀行等多家公司提及大模型技術,表示將積極探索其應用場景。
“大模型與銀行業高度匹配。”招商銀行信息科技部總經理、擬任首席信息官周天虹在“2024招銀浦江數字金融生態大會”上表示,銀行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行業,大模型的核心正是圍繞自然語言以及知識的理解、加工和處理。
周天虹稱,大模型廣泛應用在銀行業將產生顯著商業價值,技術與金融場景的深度融合將推動數字金融能力轉化爲新質生產力,將銀行角色由“滿足客戶金融需求”轉變爲“爲客戶提供多元價值、幫助客戶更成功”。
不過從技術發展的可能性看,智能金融現在還處在“輔助+助理”的早期階段。
目前應用方向集中在改進產品與服務、改進運營與風控兩方面,未來仍有巨大空間。
原中國銀行行長李禮輝指出,最新AI大模型已實現根本性技術迭代,未來或進一步創造決策式的“智能金融+生成式智能金融”新模式。
李禮輝指出,新模式要點之一在於人機的交互高擬真性。
例如應用多模態技術智能金融的機器人有可能做到動態捕捉、及時感知、正確理解客戶的語言和表情,準確判斷客戶的風險偏好和業務需求,解決機器服務冰冷問題。
要點之二在於非結構化數據處理的高效與精確性。
例如利用多模態技術的AI工具可在醫療、健康、保險業務中對病例和醫療影像進行專業水準的質檢和分類,覈准健康評估,識別醫生的字跡、辨別聲紋、甄別虛假理賠;可在銀行前臺、中後臺對各種票據、合同等非結構化數據進行真實性審覈和自動錄入。
前景廣闊同時,金融科技大模型實際應用仍有諸多挑戰。
例如,如何建立合理的的算力消費模式。
中國工程院院士高文指出,我國當前算力增速領先發達國家。爲持續增強競爭力,需要建設合理算力消費模式。
與“西電東送”邏輯相似,“東數西算”就是其中代表。
高文表示,“這一模式能把西部電力和當地算力中心、數據中心結合,提供給東部經濟活躍的地方消費。不過要達成理想效果,仍面臨核心算力供給、通信連接問題、算力分佈調度、算力如何實現低碳排放4個挑戰。”
不過與之相關的技術門檻依然較高。
華爲公司副總裁、華爲算力平臺先遣隊副總指揮胡克文指出,從技術部門角度看,人工智能大模型的微調、二次訓練仍有着較高的門檻,“尤其二次訓練的技巧、經驗都是稀缺能力。”
“如何開發、未來計算的範式會有哪些變化、從數據+模型變成應用將在哪個平臺、哪個工具鏈上都會發生很大變化。”胡克文表示,“要意識到人工智能不只是技術革命,也是組織變革、業務變革的革命。正確的認知下才能把事情做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