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潤發,要被賣了

繼名創優品63億入股永輝後,零售業的震盪還在上演。

9月27日,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發佈公告稱,9月27日上午9時39分起在港交所短暫停牌,以待根據公司收購及合併守則發出載有公司內幕消息的公告。截至停牌,高鑫零售市值爲170.8億港元,而2020年高峰時期,高鑫零售最高市值超過1000億港元。

有知情人士表示,包括德弘資本和高瓴投資在內的潛在收購者,一直在考慮收購高鑫零售,目前阿里巴巴持有高鑫零售約79%的股份。不過,談判尚處於初期階段,不確定是否會達成協議。對此,投中網向高瓴、德弘、阿里進行求證,截至發稿,未獲得高瓴、阿里的回覆,德弘相關人士表示“不清楚”。

不過高鑫零售的該則公告明確說明與收購及合併有關,因此無論如何,都意味着大潤發這朵“名花兒”離擁有新主更進一步了。

一代超市之王

從中國最大的零售商,到阿里巴巴新零售的試驗場,再到如今阿里與新零售漸行漸遠,高鑫零售可謂是見證了中國零售業的高光和低谷。

大潤發最早1996年由黃明端與尹衍樑創立於中國臺灣,屬於潤泰集團,並於1997年進軍中國大陸,開出了第一家完全由中國人自行設計規劃營運管理的大型現代化超市。

大潤發走精緻量販店的路線,用漂亮的裝修和精選的商品吸引顧客。那個時候,它就直接在超市現場做壽司、炸油條,讓人眼前一亮。據中國連鎖經營協會報告,1999年,大潤發就創下240億元的營收業績,成爲了中國商超行業的一匹黑馬。

2000年,潤泰集團與法國具有40年零售流通業經驗的法商歐尚集團合資,引進更具國際觀的營運管理模式,爲邁向國際化連鎖事業跨進一步。潤泰集團將釋出 67%大潤發股權,總共80億新臺幣,使大潤發變成外商合資公司。

潤泰集團與法國歐尚集團合資後,在大陸推進歐尚和大潤發兩大品牌的賣場業務。歐尚是法國最主要的大型跨國商業集團之一,常年位列世界500強企業榜單。這種行業內較爲獨特的結構,兼顧了國際視野與本土化,助推了高鑫零售的規模擴張與業務提升。

2005年,大潤發第一次進入中國連鎖百強榜單,就排進了前十,在連鎖超市領域僅次於聯華超市、華潤萬家、物美、農工商超市和家樂福。到了2009年,大潤發以營收404億元,取代家樂福成爲中國大陸市場零售業冠軍。

2011年7月27日,大潤發與歐尚合併在香港上市,擁有大潤發和歐尚的高鑫零售,市場佔有率超過沃爾瑪,一躍成爲中國最大零售商。之後,高鑫零售多年穩居連鎖百強榜前列,併成爲連鎖超市上市公司中的扛把子,“最賺錢的超市”,在資本市場廣受追捧。

但隨着電商向傳統零售發起衝擊,以及線下成本的不斷上漲,商超行業逐漸走向低迷。內憂外患之下,連鎖超市行業第一輪倒閉潮開始了,本土頭部品牌開始消失,多家弱勢外資超市告別中國市場。

2016年,馬雲提出了“新零售”概念,此時也正值互聯網巨頭們開始收割線下入口,2017年,阿里巴巴看上了高鑫零售,隨即便對高鑫零售進行戰略投資,2017年底,阿里巴巴斥資28.8億美元(約224億港元),收購高鑫零售36.16%的股份,成爲了高鑫零售的第二大股東,這也是當時零售業最大的一筆交易。

三年後,阿里巴巴再次對高鑫零售追加280億港元的投資。交易完成後,阿里將直接和間接持有高鑫零售72%的股權,並藉此獲得高鑫零售的控股權,在逐步控股高鑫零售的三年裡,阿里前後斥資超過500億港元。

阿里巴巴對這筆交易頗爲看重。當時的掌舵人逍遙子張勇表示:大潤發因阿里而不同,阿里因大潤發而不同。與之形成對比的是,當時大潤發創始人黃明端的發言頗爲感傷:我贏了所有對手,卻輸給了時代;時代拋棄你時,連一聲再見都不會說。

也是在同一年,高鑫零售在2020年時市值超過1000億,位列中國超市百強榜首,全年銷售額破千億,成了名副其實的線下超市之王。

與此同時,經過多年的發展,大潤發在全國的門店數已達到數百家,足跡更是遍佈華東、華北、東北、華中、華南五大區域,其門店數在2022財年達到了最高點,爲602家。

虧損、閉店,換掌門人

自從2017年,在進入阿里體系後,高鑫零售雖然得到了阿里的支持,在商超零售行業中最早開展數字化改造,但在管理層方面仍相對保持獨立。

直到2020年5月,曾任阿里副總裁的林小海加入高鑫零售,並於2021年正式接棒黃明端執掌大潤發,同一年,以大潤發爲代表的IP形象“發哥”也正式加入了阿里“動物園”。

需要指出的是,林小海是推動高鑫零售與阿里“全面鏈接”的關鍵人物。

在加入高鑫零售前,林小海曾在寶潔中國工作了21年,他於2016年加入阿里後短暫擔任過張勇助理,不久便履新零售總經理,開始了“從0到1”的內部創業,而林小海全面接管大潤發,也宣告着高新零售正式進入了阿里時代。

林小海在任期間,曾發起過不少對大潤發的變革舉措。一方面,對線下大潤發門店進行新零售改造,同時,中小業態也在佈局以圖破局,與阿里的融合也持續加深。林小海曾表示,致力於把大潤發打造成爲消費者的線下體驗中心和在線物流履約中心。

然而,林小海的努力並沒有爲大潤發的業績帶來直接的提升,反而讓昔日的超市之王陷入了轉型陣痛期。

內部的轉型陣痛,外部的競爭加劇,讓高鑫零售一度停滯不前,接連虧損。從2022年出現首次虧損後,在2024財年更是雪上加霜。

2024財年(2023年4月1日至2024年3月31日)顯示,高鑫零售收入725.67億元,同比下降13.3%;年內虧損16.68億元,虧損幅度2238.5%;公司擁有人應占虧損爲16.05億元,較2023年的1.09億元溢利減少17.14億元。

在與其他對手的橫向對比中,高鑫零售創下了2024財年的虧損之最,財報指出,業績大減的背後,主要由於高鑫零售旗下大潤發超市經營不利持續關店,中潤髮、小潤髮等新型業態超市轉型並未帶來如期效果,M會員店貢獻仍有限。近年來高鑫零售同店銷售增長均爲負,2024財年同店銷售增長指標再降至-6.60%。

此外,曾經創造19年未關一家門店營業神話的大潤發,也陷入了閉店的風波。2024財年,高鑫零售關閉了20家大賣場,其中四家位於華東的門店將被改造成會員店,其餘16家關閉門店,在關閉多家大賣場的同時,高鑫零售還有超過2萬多名員工離開了公司,高鑫零售藉此節省僱員福利開支超5億元。

或許這樣的業績,讓董事會和投資者都失去了耐心。今年3月,高鑫零售宣佈換帥,任命沈輝擔任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CEO,林小海辭任高鑫零售CEO,調回阿里巴巴集團另有任用。

資料顯示,沈輝今年49歲,在零售行業積累了超過20年的豐富管理經驗,更是與高鑫零售有着斬不斷的深厚聯繫。他自1999年便加入高鑫零售原子公司歐尚,並於2010年至2013年期間在法國歐尚工作,擔任門店總經理,之後還擔任過歐尚品牌營運總經理。2017年5月離開歐尚加入復興旅遊下屬公司,2019年離開復興創業至今。

值得一提的是,在財報發佈會上,高鑫零售董事會主席黃明端明確表示:“2024財年,高鑫零售走了一些彎路。”他也表示,2025財年開始,董事會任用了新的CEO,在新CEO沈輝的帶領下,高鑫零售將着力於重回零售本質。

高鑫零售執行董事兼首席執行官沈輝表示,集團正在快速行動,迴歸零售本質,回到大潤發建立的初心和立根之本,重塑價格力心智,重回營收增長。

被阿里擺上貨架

儘管高鑫零售展現出了壯士斷腕的決心,但伴隨着阿里輕裝簡從的變化,高鑫零售還是被阿里擺在了出售的貨架之上。

其實,這並非是高鑫零售首次被傳出售,今年以來,高鑫零售就已經多次傳出被出售的消息。

2月初,在阿里巴巴集團公佈2024財年第三季度業績財報會議上,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主席蔡崇信迴應稱,資產負債表上依然有一些傳統的實體零售業務,“這些也不是我們核心聚焦的,如果能夠完成退出的話,也是非常合理的。”他也表示,考慮到當前市場情況,退出需要時間慢慢實現。

3月16日,有消息稱,阿里內部基本已經確定,把大潤發和盒馬出售給中糧,大潤發約預估100億元,盒馬約預估200億元,雙方框架協議已經擬定,是馬雲在阿里內部做了最後拍板。對此,針對“盒馬和大潤發將被出售給中糧”的消息,盒馬和大潤發方面都予以否認。

另外除了高鑫零售一號位的變更外,今年5月21日高鑫零售發佈公告稱,秦躍紅已獲委任爲公司非執行董事。公開資料顯示,秦躍紅現爲阿里巴巴集團控股有限公司企業融資部負責人,曾參與各種阿里巴巴集團的資本運作項目。

此外,也有人將林小海的退出,看做是阿里退出實體零售的信號。

的確,阿里巴巴在更換領導層後,對新零售戰略進行了調整,新零售曾經是阿里巴巴的一個重要戰略方向,旨在通過線上、線下和物流的緊密結合,數字化重構傳統的零售業態。然而,隨着市場環境的變化和公司戰略的重新聚焦,阿里巴巴開始重新評估其新零售資產。

阿里巴巴集團CEO吳泳銘表示,公司將有三個重要優先級方向——技術驅動的互聯網平臺業務、AI驅動的科技業務、全球化的商業網絡,並將“更堅決地投入,更果斷地取捨”。

最後,再簡單聊聊兩個潛在的收購方。

毫無疑問,高瓴和德弘都擁有大量的零售行業投資和收併購經驗。從早期的騰訊、京東,到後來的百麗、藍月亮,再到良品鋪子、喜茶等新興品牌,高瓴資本捕獲了大量零售巨頭。德弘資本的創始團隊在中國有着近30年的投資經驗,包括中國平安、蒙牛乳業、海爾、南孚電池、中糧肉食、聖農發展、恆安集團、百麗等,出手不多但都是大手筆。

不過,翻遍二者的Portfolio,如大潤發這類大型線下連鎖超市卻不多見。但我認爲這也是併購的魅力所在。高鑫零售走到今天這一步,有時代的原因,也與阿里脫不開關係。但PE就不一樣了,因爲你很難看到比PE更單純、目的更直接的併購方。不管是將資源進行“強強聯合”還是“化腐朽爲神奇”,不管是賺估值、槓桿,還是匯率、利率的錢,還是砍成本、分拆或是創造新價值點等操作,顯然高鑫零售還有潛力可挖。(作者/張雪 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