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桑拿天 南北民俗大不同

23日,中國農曆大暑武漢迎來高溫,不少市民外出戲水納涼。(中新社

每年7月22至24日,是二十四節氣中最熱的「大暑」。中國有句諺語:「小暑不算熱,大暑正伏天」,大暑給人們的第一印象便是「極熱」,此時民俗活動也多圍繞消暑進行,人們會選擇吃一些涼性食物消暑,比如喝綠豆粥、吃鳳梨等。有趣的是,由於風俗習慣氣候不同,南北方各有不同消暑飲食習慣。

大暑時節廣東習俗是「吃仙草」,而山東則有「喝暑羊」(羊肉湯慣例,加上辣椒油、蒜等配料,據說出汗可帶走五臟積熱、排出毒素。早年北京還有藥舖施捨「十滴水」之類的藥品,緩解人們的頭疼腦熱。

吃涼性食物散熱

中國新聞網報導,民俗專家蕭放表示,二十四節氣系統至周秦時期應已出現。《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解釋:「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爲大小,月初爲小,月中爲大,今則熱氣猶大也。」意思是大暑節氣比小暑時天氣更熱。諺語則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及」,意指夏天午後,閃電如果出現在東方,雨不會下到這裡;若閃電出現的西方,則雨勢很快,想躲都來不及。

農業社會夏季農活繁多,但人們沒忘記大暑,各種有趣的民俗活動寄託對生活的美好希望。比如,會吃一些涼性食物消暑。

農業社會消暑有特色

廣東地區習俗在大暑「吃仙草」。仙草又名涼粉草、仙人草,莖葉曬乾後可以做成「燒仙草」,清甜可口。臺灣民衆同樣有喝仙草茶消暑的習慣。

在山東南部地區,則習慣在大暑這一天「喝暑羊」(即喝羊肉湯)。暑天人體內積熱,此時喝羊湯,加上辣椒油、蒜等配料,據說可藉由出汗帶走五臟積熱、排出毒素,號稱對健康有益

例如棗莊市民在大暑時,會到當地羊肉湯館「喝暑羊」,這習慣與當地的農事、氣候有關。棗莊是有名的麥產區,入伏時,正是麥收結束,一個短暫的農閒期,殺只羊,把嫁出去的閨女接回來一起吃伏羊,便成了一方民俗。

潮溼悶熱的天氣極容易「苦夏」,不思飲食,食慾不振,人們講究「貼伏膘」。此時,北方人習慣吃麪條餃子雞蛋等。伏日吃麪這一飲食習慣,據史書記載,至少三國時期就已開始。北京俗語稱「頭伏餑餑二伏面,三伏烙餅攤雞蛋」,北京人還會做冰鎮酸梅湯沿街叫賣

小靈通 大暑

二十四節氣之一,北半球每年7月22至24日間,太陽位於黃經120°。這時正值中伏前二十四節氣後,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最熱時期,也是喜熱作物生長速度最快的時期。二十四節氣系統至周秦應已出現,最早記載大暑的是《逸周書‧周月解》,寫道「夏三月中氣,小滿、夏至、大暑」。漢代劉安主編的《淮南子》有二十四節氣的完整記載,大暑就在其中。(王曉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