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熊貓從瀕危下調爲易危,中國式保護功不可沒
胡欣紅
大熊貓是世界人民的頂流“團寵”。在日前召開的2024全球熊貓夥伴大會上,我國大熊貓保護“成績單”令世界矚目——野外種羣數量從上世紀80年代的約1100只增長到約1900只,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大熊貓從“瀕危”等級下調爲“易危”;全球大熊貓圈養種羣數量達757只,種羣結構持續向好。大熊貓保護取得令世界矚目的成績單,中國式保護可謂功不可沒。
爲了保護大熊貓,我國早在1958年就設立了四川臥龍自然保護區。之後圍繞如何保護大熊貓,持之以恆地做了大量工作,尤其是在改革開放後取得巨大進展。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結果顯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國野生大熊貓種羣數量達1864只,圈養大熊貓種羣數量達到375只,野生大熊貓棲息地面積爲258萬公頃,潛在棲息地91萬公頃,有大熊貓分佈和棲息地分佈的保護區數量增加到67處。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制定的《IUCN物種紅色名錄瀕危等級和標準》,根據數目下降速度、物種總數、地理分佈、羣族分散程度等準則分類,將物種分類爲9個級別:滅絕、野外滅絕、極危、瀕危、易危、近危、無危、數據缺乏和未評估。大熊貓野外種羣數量達到約1900只,超過瀕危上限250只,也突破了易危上限1000只。因此,早在2016年,IUCN就宣佈將大熊貓受威脅程度從瀕危降爲易危。
不僅是大熊貓,近年來我國通過棲息地保護、人工繁育培植、放歸或迴歸自然等多種措施,加強瀕危物種保護研究和國際合作,東北虎、海南長臂猿等300多種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種羣數量實現穩步增長。近年來,一些野生動物頻頻“出山”,一些國家保護動物甚至屢屢出現在繁華的大都市,這些都充分證明了生態環境的整體向好。此次大會期間,不少國際友人紛紛爲我國大熊貓保護及生態文明建設成就點贊。
大熊貓受威脅程度降級了,但野生大熊貓的保護仍然面臨不少挑戰,生態文明建設要繼續發力。此前,國家林業局的調查表明,由於自然隔離和人爲干擾等因素影響,大熊貓野外種羣被分割成33個局域種羣,個體數量小於30只、具有滅絕風險的種羣有22個,其中個體數量小於10只、具有高度滅絕風險的局域種羣有18個。稍有鬆懈,極易反彈。
大熊貓保護並非孤島,離不開生態環境的整體保護。從全球來看,人類和自然仍然面臨生物多樣性喪失和環境變化的挑戰,面對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全球性挑戰,各國是同舟共濟的命運共同體,亟待全世界共同發力。爲此,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呼籲要“激發全社會生物多樣性保護積極性,加快推進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生物多樣性治理進程”。
作爲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走出了一條綠色發展之路,我們不僅要堅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國家戰略,還要爲推進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貢獻中國智慧,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國際合作,共同構建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守護好美麗地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