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之年的心靈書寫 報導文學獎項重返擂臺

首屆報導文學推薦獎得主古蒙仁本名林日揚,圖左)。(古蒙仁提供)

曾經開啓國內報導文學風氣的《時報文學獎》,今年「報導文學獎」獎項再度重返擂臺。《中國時報總編輯王銘義表示,「在大疫之年,人們經歷疫病痛苦和死亡悲劇,對生命無常有更深刻的體會,而報導文學是療愈心靈的一帖良藥,也是記錄一個特殊時代真情書寫。」

王銘義表示,《中國時報》舉辦時報文學獎的報導文學獎項,曾挖掘許多當代傑出的創作名家,他特別鼓勵青年作家新聞工作者以及有志寫作者都來參與這場文學盛會,「希望透過恢復獎項,讓有興趣的報導文學創作者,分享他們在特殊年代的真實體驗歷史見證。」

古蒙仁:挖掘身邊周遭事情 追求社會正義

1978年《中國時報》首屆時報文學獎,當時主要文類爲「小說獎」、「報導文學獎」,其中「報導文學獎」舉辦屆數分別爲第1屆到第5屆,第14屆到第23屆,第28屆與第31屆,今年邁入第42屆,再次恢復報導文學獎項。

首屆報導文學推薦獎得主古蒙仁表示,他當年的得獎作品黑色部落〉,書寫偏鄉地區新竹秀巒村(現在的司馬庫斯道路不通又沒有電力生活狀態文章一出,社會高度重視,隔年1979年秀巒村因此有了電力,近年他還受到部落邀請,重返秀巒村。

古蒙仁表示,當他回到部落時,收到頭飾獎項,內心非常感動,「作爲寫作者,文章能產生實際影響力,是最大的回饋,部落頒給我的頭飾,我把它視爲是文學獎的最高榮譽。」

古蒙仁表示,農漁礦村都曾是他的寫作題材,「報導文學是一種現實的書寫,是帶有一種奉獻的精神,挖掘身邊周遭的事情,追求社會正義。」

楊渡感性視角貼近生命 理性思考保持距離感

「在愈來愈片面化影像化、標籤化的網路媒體時代,報導所呈現人的生命愈來愈少。」在大學教授報導文學長達20年,自己在學生時代報導文學作品礦坑裡的黑靈魂〉至今仍被多校選入課程教材,楊渡指出,值此大疫之年,更需要報導文學。

楊渡指出,在傾向消費化而失衡時代,很多底層人和聲音乏人問津,「比如許多中、南部貧苦小孩爸媽都在外打工,和阿公阿嬤生活,本來營養午餐能夠打包當老人家晚餐,現在因疫情停課,這些家庭怎麼辦?」

從感性視角貼近人的生命,以理性思考保持距離感,看這樣的人物在社會中會是什麼樣的角色,能怎麼改變?楊渡認爲當報導文學在此時被重視,纔有更多的目光凝視社會的不同角落與生命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