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人口將破3億少子化趨向明顯,咋辦?

剛發佈的《中國統計年鑑2024》顯示,2023年結婚登記人數比2022年增加了13.52%,這也是2014年以來首次實現增長。

但是,中國處於適婚年齡但依然單身的人口數量,在全球範圍內仍是一個顯著的現象。

而2023年《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鑑》顯示,2022年我國城市25~29歲年齡段人羣的單身率已高達56.9%。

而2022年的單身人口數爲2.4億,2024年有可能破3億。

這是個不能不令人動容的數據,它意味着選擇單身的年輕人的數量在擴大。

而與之對應的是,2022年中國的人口出生率爲6.77‰,死亡率爲7.37‰,人口自然增長率爲-0.60‰。

這兩組數據成爲中國人口出生率驟降,並且比較快地形成老齡化社會的主要表現。

到底是什麼讓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甘願選擇單身呢?又爲什麼即便結婚也不願意生育呢?

2024年10月,中國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對外宣佈,將對“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開展全國調查。

這也是繼2017年、2019年和2021年之後進行的第四次全國生育調查。

中國的少子化現況可能同日本90年代開始的狀況相類似。

上世紀90年代之後的日本,因於經濟衰退等原因導致就業形勢惡化,國內消費需求在下降,但人力成本卻在增大,這使得企業經營面臨壓力。於是企業開始海外建廠,亞洲、北美和歐洲等地成爲他們主要的投資地,許多日企也來到了中國。

那時,沿海地區吸引了大量的日企,特別是1995年前後,日企在華投資額達到高峰,其中1995年這一年的投資額就有40億美元,這也使得沿海地區的每個城市幾乎都有日企落地。

從那時起,豐田、本田、日產以及索尼、松下、東芝等很多日本品牌被中國人熟知。

日企在華投資不僅給國人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也因而帶動了周邊產業的發展。至此,中國持續釋放的改革開放信號進一步吸引了世界,成爲亞洲當仁不讓的外商投資沃土。

但這些日企在國外生根發芽的同時,日本國內的失業率及工作不穩定狀況卻在加劇,生活壓力加大使得年輕人的婚姻和生育觀念發生改變,大齡單身者增多,生育率顯著下降。

1990年代至2010年代,日本的總和生育率從1990年的1.57下降到1.26,達到了歷史最低點,少子化問題開始嚴重起來。

數據顯示,持續的生育下降狀況一直沒有得到改善,今天甚至達到了不足百萬,最低僅爲79.9萬。晚婚甚至不婚現象成爲了社會的嚴重問題。

資料顯示,近年來日本的初婚年齡爲:男性30.7歲,女性29.0歲,單身人口的比例持續穩定,不結婚不生育的現象直到現在也沒有改變。

這些現象的背後,或許跟日本政府的應對不及時有關。

2010年之後,日本政府才真正重視少子化帶來的社會問題,於是在教育、醫療、住房等很多方面提供補貼和支持,有了“天使計劃”和“新天使計劃”,但是,這些生育激勵措施看起來效果有限。

少子化狀況會使得人口結構老齡化嚴重,一方面導致勞動適齡人口不斷減少,另一方面又導致了整個社會的養老負擔加重。

不僅如此,少子化造成了勞動力市場的萎縮,這進一步影響到經濟增長,而由於消費市場需求減少,經濟活力就會出現下降。

而這些,也又反過來使得內需驅動的經濟增長性不足。

同時,少子化也導致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需求減少,但老齡化帶來的醫療和養老需求卻在增加,社會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社會福利體系面臨巨大的壓力。

日本的這些情況,是不是跟我們當下有些相似呢?

社會變化會帶來生育率降低和大遷徙問題,而遷徙不僅表現在人口方面,還可能會出現跟日本一樣的企業遷徙現象。

這成爲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慣性,形成鎖定效應。

從社會層面看,一旦形成慣性,可能再優越的政策措施也不太容易改變了。

而今,年輕人的不婚不育觀念似乎在影響傳統觀念很強的老一輩,他們正在快速接受現實。

而今,當相關機構連續就“不想生不敢生”的原因進行調查時,似乎表明了政府正在考慮出臺政策來遏制或扭轉這一現象。

只是,從2017年到現在進行了四輪調查,說明當下還沒有成熟而有效的方案扭轉當下不婚不育和少子化現象。

單身人口的增加和“不敢生不想生”現象可能涉及複雜原因,但總而言之無非是觀念的改變。導致觀念改變的原因可能有這幾點:

一是個人自由和獨立的意識增強。

部分人可能認爲人生需要享受屬於自己的快樂和自由,而單身是一種可行的生活方式。

二是經濟壓力增大帶來的無力感。

房價、教育、醫療、育兒等的成本壓力會使年輕人選擇晚婚,甚至放棄婚姻和生育。

三是工作不穩定導致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於是不再去考慮婚姻。

四是女性在提高經濟獨立性和社會地位後,覺得婚姻不再是必須的選擇。

五是高淨值的年輕人更注重婚姻的匹配度和情感共鳴,不願爲結婚而將就。

六是性別年齡失衡問題導致部分男性難以找到合適的伴侶。

八是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完善,使得許多年輕人很難應付婚姻帶來的複雜困擾。

事實上,這些因素可能糾合形成了經濟發達地區共同的成長煩惱。

中國雖然有超過7700萬的成年獨居人口,但在全球範圍內並不孤立,歐美以及東亞等地區的重要經濟體普遍面臨這樣的問題。只不過,人口基數龐大使得這一問題看起來更突兀一些。

目前,各國政府都在採取不同的政策措施來應對這一現象,出臺的政策也是不一而足。

譬如日本,爲了應對低生育率和人口老齡化問題,他們採取的一些主要的政策措施是:

1. 從2023年開始,日本爲每個新生兒提供50萬日元(約合人民幣2.5萬元)的一次性補貼。

2.政府每月爲0-3歲的兒童提供750元的補貼;爲3歲至初中兒童每月提供500元的補貼;3孩可獲得每月1500元的補貼。

3.對於單親家庭每月給予2100元的補貼,每增加一個孩子,補貼金相應增加。

4.政府爲孕婦提供14次免費檢查。

5.分娩費用包括自然生產或剖腹產、醫生費用、新生兒護理等由醫療保險覆蓋。

6.對於6歲以下的兒童看病,費用由政府報銷80%。

7.小學和中學的學費全免。

8.幼兒園的學費全免,只負擔相應餐費。

9.提供14周的產假,從2025財年開始,男女雙方休產假和育兒假獲得的津貼,將從工資的80%提高至100%。

10.鼓勵男性休育兒假,實現85%的男性休假。

11.爲支持生育的企業提供稅收減免和其他激勵措施。

12.允許員工在子女3歲至上小學前,靈活選擇工作時間、工作地點和工作方式,可進行遠程辦公、彈性工作等。

13.爲育兒家庭、年輕夫婦提供約5萬元的購房和建房補助,租房的提供租房補貼,幫助有孩子的家庭解決住房問題。

14.近來,日本政府又制定了“加速計劃”,將在未來3年內,從成本、教育、職場、財政4方面入手,提高生育率。

儘管日本政府採取了多項措施,但效果並不理想。

韓國:

1.給予新生兒家庭約人民幣1.1萬元的一次性補貼。

2.嬰兒1歲前,每月獲得1650元的育兒補助。

3.對年收入不超過98200美元的新生兒父母,政府提供最低1.6%的貸款,並延長還款5年。

4.父親和母親各自可以休3個月的育兒假,期間享受工資補貼。

5.爲孕婦提供交通補貼、產後護理補貼、體檢費補貼等。

6.提供免費兒童保健服務,包括疫苗接種、定期體檢等。

7.爲低收入家庭提供教育費用補貼。

8.有孩子的家庭可優先購買經濟適用房。

9.爲有孩子的家庭提供租房補貼。

10.幼兒家庭的父母可實行靈活的工作制度,如彈性工作時間、遠程辦公等。

11.爲支持生育的企業進行稅收減免。

12.仁川市實施新政,新生兒可獲得55萬元的補貼,待效果顯現後,未來可能會被其他城市採用。

同樣,儘管韓國政府採取了多項政策鼓勵生育,但也不是很理想。

2023年韓國的總和生育率僅爲0.79,遠低於維持人口穩定所需的2.1,這讓其不得不鄭重對待。

這些舉措,不知道能否爲我們未來可能面對的少子化問題提供借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