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世博園遊客稀少景象破落 150多億改造咋自救?

(原標題:實探雲南旅遊世博景區遊客稀少景象破落 150多億元改造能否自救?)

隨着“十一黃金週”國慶節、中秋節雙節臨近,今年首個旅遊高峰即將到來。近日,《證券日報記者走訪了雲南旅遊位於昆明的世博園景區探看旅遊行情,發現世博園園區內的景象居然是冷冷清清、遊客稀少。

早在1999年,昆明成功舉辦以“人與自然——邁向21世紀”爲主題的世界園藝博覽會,景色之美、遊客之多、影響之大引起國內外媒體關注,昆明世博園因此被大家熟知。隨後,該景區成爲雲南旅遊景區業務中的核心,但20年後的世博園早無當年輝煌。記者現場看到,景區四周已圍成了大工地,開始大規模改造。

世博園門前場景已成大工地

景區結構單一客流

正在園區的遊客王女士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之前來世博園遊玩過,舊地重遊心理落差不小,現在園內的漂亮花卉田沒有了,以前發車頻率較高的遊覽車也見不到了。整個園區面積過大,景點難以全部遊覽完,我們也就逛一逛園區大門這塊。”

無人管理的花壇

世博園景區服務點工作人員李明化名)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這20年來,世博園218公頃的園區主要建築基本沒有什麼太大改變,中國及雲南展區的設置及植物王國的佈置還是與多年前的一樣。有改變的只是遊樂園幾個項目,以及國外展區中增設的溫泉項目。”

“20年後的世博園今非昔比,難以改變花卉園藝等項目產品功能單一、脫離市場需求窘境。”有業內人士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世博園曾經是雲南省的“門面景點”,每年運營維護需要很高的成本。目前,世博會後影響力逐漸淡化客流量出現大幅下降,如今每年遊客數量僅有百萬人次左右。

山西證券酒店旅遊行業研究員加麗果指出:“由於功能單一、運營維護成本高,園區整體設施設備陳舊老化,缺少吸引力,遊客量一直難以提升,經營也頗爲困頓。”

《證券日報》記者瞭解到,自2013年起,雲南旅遊不再單獨列示世博園的營收,取而代之的是“景區板塊”。在2013年實現營收高峰之後,世博園還是出現了營收逐年下滑趨勢,2014年至2018年,公司景區板塊的營收從1.03億元降至6607.73萬元,但每年該板塊的營業成本爲4500萬元~5700萬元左右,這意味着世博園近年來的利潤極薄。

2018年之後,公司因爲進行了業務結構調整,還收購了其他景區標的,亦或是經營問題,世博園營收數據再無單獨列示。

世博園過去多次“自救”

超百億元自救需時間考驗

針對世博園面臨的困境,雲南旅遊也曾積極努力去改變現狀。公司前後花費大量資金進行多次“自救”。2006年年報披露顯示,雲南旅遊投入了4500萬元打造世博園“三江並流”漂流項目;2011年年報顯示,爲打造世博會議中心中國館項目,雲南旅遊專門設立子公司昆明世博會議中心有限公司和昆明世博運動休閒有限公司,總投資4197.36萬元。這些操作效果並不理想。

2016年12月華僑城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僑城”)入主雲南旅遊之後,在2019年再次對世博園“動大手術”改造,這也是世博園至今規模最大、投入最多的一次“救贖”。

“世博園之前的改造都是侷限在218公頃的園區內,而新大股東——華僑城此次投入約150多億元,改造的不僅是世博園,而是個完整的旅遊綜合產業鏈,增加‘昆明故事’和‘世博樂泉都’板塊等,建設期爲2~3年。”李明還向《證券日報》記者介紹,現場施工圍欄在2019年就已經圍起,但是具體的施工進展並不清楚。

世博園員工的說法從2015年年報中可以得到印證,雲南旅遊公開披露宣佈:未來五年計劃在世博新區投資160億元,建設22個重點項目和基礎設施,同步實施世博園景區的提升改造。通過“昆明故事”和“世博樂泉都”等小項目,將世博新區建設成爲昆明乃至全省規模最大、業態最新、品質最好、影響最廣的“都市溫泉+休閒娛樂綜合體”。

世博園改造的五年計劃直到4年後的2019年12月份,才由新入主大股東華僑城正式啓動進入實質性的施工階段。有投資者提出:“公司此次耗資過百億元對世博園項目進行完善升級,規模空前資金巨大,除了要考慮項目的可行性外,更多的還要注意投入產出比。”

《證券日報》記者採訪瞭解到,今年由於疫情影響和旅遊業下探行情,全國已有超500家景區實行不同的門票免費或折扣政策。如今實施自救的世博園,門票已下降至35元/張。

針對世博園目前經營困局,《證券日報》記者致電雲南旅遊證券部,一位黃姓工作人員表示:“正是因爲世博園經營已20年,如今設備老舊、園區並無太多吸引遊客之處,才實施此次大規模的整改。此次整改主要是以公司大股東華僑城爲主導,未來世博園包括周圍的地段將建成一個完整的商業綜合體,並且大整改後的世博園保留部分標誌性建築,不再收取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