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球上最賺的AI公司錢也不夠花,OpenAI決心“營利”

出品|本站科技《態度》欄目

作者|袁寧

編輯|丁廣勝

可以預見,OpenAI轉向營利型企業幾乎已成必然。

上週三,OpenAI首席技術官Mira Murati突然辭職。同日,首席研究官Bob McGrew和後訓練負責人 Barret Zoph也宣佈離開。

自此,OpenAI高管團隊今年以來已離職十餘人,初創團隊幾乎所剩無幾。

llya、mira離職,GregBrockman休長假,圖源:X

與核心成員接連出走同時發生的,是OpenAI的估值正以驚人速度攀升。當前,OpenAI正以1500億美元的估值,籌集65億美元,這也將推動其成爲全球最有價值的初創公司之一。

飛船即將登月,造船人卻紛紛選擇離開。除了此前被熱議的安全問題,Mira Murati當下融資節點的出走,似乎直接將矛盾指向了——OpenAI從非營利向營利結構的大轉型。

此次融資和公司轉向營利之間有着怎樣的聯繫?OpenAI走向營利是必然趨勢嗎?這家AI風向標的動向又透露了哪些行業現狀?

賺了很多錢依舊不夠花,想發展還要先融資

作爲AI行業的引領者,不管是相較於自身同期水平,還是對比同類AI初創公司,OpenAI的盈利能力都已經算得上表現最佳。

根據《紐約時報》近期拿到的OpenAI融資文件。8月,OpenAI的月收入達到了3億美元,相比2023年初增長了1700%,可謂增速驚人。公司預計,到2024年,其年收入將達到37億美元,並在2025年增長至116億美元,2029年突破1000億美元。

對比AI獨角獸Anthropic去年透露的1億美元年收入,以及8.5億美元的2024年預期目標,OpenAI的收入可以說是遙遙領先。

然而,儘管收入喜人,金融分析人士卻指出,OpenAI預計今年將虧損約50億美元——費用主要來自:運營成本、員工薪酬以及巨大的基礎設施投入。

衆所周知,大模型訓練和部署都需要極其昂貴的計算資源,而隨着用戶數量的增加,這筆費用更是隻增不減。因此,要想覆蓋支出,根本還是要有更多的資金流入。

目前,ChatGPT在全球擁有超過1000萬付費用戶,每月向公司支付20美元的訂閱費用。分析OpenAI的收入結構,根據人工智能調研機構FutureSearch的數據,其旗艦產品ChatGPT的訂閱服務和API收費爲主要來源。

OpenAI收入結構圖,圖源:FutureSearch

在此基礎上,要想增加收入,提高訂閱費用無疑是最直接的方式。根據《紐約時報》報道,OpenAI計劃未來5年內將月費提升至44美元。

但是,價格的提升能否保證用戶增長和收入增加?該模式的天花板又在哪裡?其中不確定性仍然很多。

因此,即便擁有龐大的收入增長預期,OpenAI仍然需要不斷依賴外部融資來維持其高昂的成本結構。

這一過程中,融資能力已然成爲OpenAI發展的核心驅動力之一。

巨頭資本博弈:拿錢可以,非營利不行

收入難以覆蓋支出,融資成爲必然。但又是什麼在推動公司轉型走向營利?

2015年創立初期,爲了確保AI技術的研究成果能夠惠及全人類,而非受制於商業利益的驅動,OpenAI以非營利機構的形式運營。

然而,隨着技術的進步,特別是像GPT-4這樣的大型語言模型的訓練和運行,資源與投入越來越龐大。鉅額的計算資源和專業人才成本讓OpenAI意識到,僅依靠傳統的非營利資金來源,已經難以支撐其野心勃勃的技術發展計劃。

爲了應對這一挑戰,OpenAI在2019年做出了一個重大決策——設立“利潤上限”公司結構。這種結構允許公司向外部投資者融資,但同時設定了投資回報的上限,任何額外的回報將被轉至非營利組織,以保證OpenAI的核心使命不偏離。

OpenAI當前的組織架構,圖源:OpenAI官網

這輪模式轉型讓OpenAI迅速得到了資本市場的青睞,這其中,與微軟的深度合作更是讓其受益匪淺。不僅獲得了130億美元的投資,還通過其Azure雲服務擁有了核心的計算資源,爲後續技術研發和業務擴展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然而,隨着OpenAI估值的飆升,“利潤上限”的公司結構下,公司對“金主”的吸引力顯然已經不足以支持如此大手筆的融資金額。

改變自身複雜的非營利結構,有更多的空間以更高的利率與新投資者進行談判,似乎已經成爲當下的必然選擇。

據知情人士透露,與OpenAI之前的投資者不同,本輪融資的投資者不會受到利潤上限的限制,而如果轉向非營利的重組在兩年內未能完成,新投資者則可以要求退還資金。

OpenAI尚且如此,其他AI初創還能燒多久錢?

高回報刺激下,OpenAI的融資不缺投資人。

《華爾街日報》日前報道稱,風險投資公司Thrive Capital已承諾投資約10億美元,同時OpenAI正在與長期支持者微軟、英偉達及阿聯酋基金MGX洽談投資事宜。據悉,此前處於接洽中的蘋果,已經退出了新一輪的談判。

而對於大衆來說,更令人擔憂的,是作爲AI引領企業頻繁融資背後隱藏的,對資本依賴的加劇。

換言之,如果公司需要不斷吸引資本注入以維持運營,那麼OpenAI無論是在面對未來的財務問題,還是平衡技術發展與人類安全,都會受到制約。

事實上,OpenAI 面臨的這些問題也並非個例,而是當前整個 AI 行業的一個縮影。

AI產品的技術前景和廣泛應用的可能潛力,讓市場對其發展充滿期待。隨着資金的不斷注入,市場對其盈利能力的希望,同樣也在正不斷上升。

如何在技術領先的基礎上,找到可持續的商業化模式,成爲AI公司無法繞開的難題。而對這一問題的回答,或許也是未來內外之困下OpenAI繼續領跑行業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