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那些“能賺錢的App”
看視頻賺錢、玩遊戲賺錢、讀新聞賺錢,甚至走路睡覺也能賺錢……面對這樣的宣傳,你心動了嗎?近年來,一批打着“躺賺”“走賺”“玩賺”旗號的賺錢類App頻頻出現,憑藉聽起來毫不費力的收益方式,吸引大批用戶下載安裝。那麼,使用者真的能從中賺到錢嗎?
廣告推廣無孔不入
在玩遊戲、刷微博、看短視頻時,不少用戶都曾看到過植入的賺錢類App廣告。這些廣告的宣傳語無不強調,只要利用零散時間在賺錢類App上進行簡單操作,就可以獲取相當豐厚的收益。低投入高回報的誘惑,吸引不少用戶點擊廣告鏈接下載軟件。
同時,網上隨處可見的“賺錢經驗貼”,也爲賺錢類App帶來不少流量。“給大家介紹一個通過閱讀賺錢的App”“真的可以賺錢的App”“我是怎麼用某App賺錢的”,這些遍佈於網絡平臺的“經驗貼”,看似是一篇篇個人的經歷記錄,而實際大多是在打着分享經驗的幌子,爲App做推廣。
除去鋪天蓋地的植入廣告和“軟”推廣,人與人之間的實際關係網也成爲賺錢類App藉助傳播的工具。在社交軟件上,不少手機用戶都收到過好友發來的推廣鏈接,如點擊鏈接下載一些軟件。不少App在吸引用戶點擊下載後,又會以諸如“成功推薦親朋好友得獎勵”之類的誘惑,吸引用戶向身邊親友介紹“拉新”,加速了此類App的“跨圈”傳播。
賺錢背後“套路”多
在賺錢類App上獲得收益,真的毫不費力嗎?一次偶然的機會,家住北京的張女士經同事介紹,下載了一款號稱“刷刷新聞就能賺錢”的資訊App。但她在使用後發現,要想真正在這款App上賺到錢,“那是比登天還難”。
張女士告訴記者,在該App中閱讀新聞、分享資訊、推薦好友註冊、每日簽到等都可以獲得金幣,金幣可以換取爲獎勵金並提現。這個賺錢模式看似十分合理,可實際上卻有着層層“套路”。
首先,按照規則,要想賺取1元的獎勵金,用戶需要在App中瀏覽500分鐘左右的信息。“花大量時間耗在App上賺這1塊錢,很不值。”其次,想賺到了錢就馬上提現也不可能。App規定,用戶累計攢夠30元獎勵金,才能選擇提現。而在累積獎勵金的過程中,“賺錢”的門檻會越來越高,任務難度和體量會成倍增長。面對着越來越繁瑣的任務,張女士最終選擇“卸載了之”。
更讓人氣憤的是,忙活半天沒把錢提出來,還可能把自己個人信息給“賣”了。大學生小萱曾經是一款遊戲類賺錢App的用戶,後因任務的不合理沒兩天就選擇了放棄。但在下載App之後一兩個月,小萱開始頻繁接到騷擾電話,內容大多與網貸或“刷單”相關。回憶起最近的經歷,賺錢類App成了最後鎖定的問題來源。“在註冊用戶時,我填了真實姓名、手機號、身份證號和個人地址來通過實名認證,明顯是這個App泄露了我的個人信息。”
App賺錢真的沒有那麼簡單。從註冊使用到現金提現,整個過程圈套重重,一不留神,不僅白費功夫,還可能被“坑”。
有律師表示,賺錢類App目前還處於法律真空之下,沒有資質保證,遊走於監管的灰色地帶。如果不通過立法去規範這類行爲,可能會由此引發違法犯罪行爲。
其中,有部分賺錢類App存在鼓勵發展“下線”,使老用戶、新用戶之間構成上下層級的現象。而參加者本人則直接以間接發展的“下線”人數爲依據計算和給付報酬,形成了“金錢鏈”。這些披着“賺錢”外衣的獎勵模式與傳銷的構成要件相似,容易使用戶不知不覺中被捲入傳銷的漩渦。
同時,在賺錢類App中還存在虛假廣告宣傳的問題。專家表示,賺錢類軟件如果以虛假或者引人誤解的內容欺騙、誤導消費者,已違反廣告法的相關規定。
面對賺錢類App產業中存在的亂象,業內人士指出,公安、市場監管及網信等有關部門應積極行動,合力整頓,同時建立規範和專業的監管體系,加強此類App的准入審查、用戶信息管理和資金監管,促進行業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