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手續費賺錢的時代即將結束 力拚數位轉型,那些臺灣券商跟上了?
文/洪綾襄
美東時間2月20日,著名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宣佈砸下130億美元,重金迎娶網路券商E-Trade(億創理財),不但寫下金融海嘯後華爾街最大規模的併購案紀錄,也揭開證券產業競爭新局。
以服務頂級客羣投資、資產管理爲主的大摩,併購以交易折扣爲主的E-Trade頗令外界詫異;但是大摩認爲,雙方合併後,將形成一個規模達3.1億美元資產管理平臺,廣納820萬名散戶以及460萬名股票大戶,合併綜效將可爲大摩帶來更穩健的收入來源以及更強勁的股東報酬率。
近年證券業積極朝向數位佈局,去年底戰況更幾近白熱化。2019年10月1日,全球數位券商龍頭嘉信理財(Charles Schwab)便無預警地宣佈從10月7日起,將其平臺上的美國股票、ETF和期權交易佣金從現行的4.95美元,全面歸零,震驚全業界。而其競爭對手、第2大網路券商德美利(TD Ameritrade)不但立刻跟進,還加碼提前至10月3日起,全部取消美國和加拿大所有商品的佣金。
由於手續費這項經紀收入至今仍爲多數券商主要營收來源,美國券商股隔日創10年來最大單日跌幅,但嘉信理財不但跌幅最小,更於11月底揚言要砸下260億美元收購德美利。
而國際大行如高盛、摩根大通、美銀美林,也紛紛推出自家折扣下單平臺如Marcus、Chase.com、Merrill Edge等,期望以數位金融服務直接觸及散戶來創造新財源,以跳脫傳統投資銀行業務框架。《霸榮週刊》更以「新經紀戰」(The New Broker Wars)爲封面故事報導。
羣益證券總經理賈中道觀察,大行敢砍手續費,還立即將「經紀戰」升級至「併購戰」,一定早有準備,因此他預言,「顧好老客戶當然重要,但券商不能再用老方法賺錢了」。
國外業者競爭激烈,反觀臺灣業界,逐筆交易即將上線,卻仍有許多交易痛點尚未解決:首先,要開戶投資臺股,開完證券戶還得再開銀行交割戶,竟然要花兩個小時;又或是基金贖回竟要5~7天才能入帳;想買美股,但復委託手續費竟高達50美元(1500元臺幣),顯見證券服務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
臺新證券說明,主管機關有投資人保護與反洗錢的責任,只能在開戶、交易流程設下重重限制,公會自律公約也要求會員不得殺價競爭,折扣不可低於成本,以免「破壞同業和諧和共同利益」。而交割銀行的開戶、認證與設定等業務也大多要親臨;相較之下,美國網路券商操作簡便許多。難怪1位本土金融業高層私下透露:「我都改到美國網路券商平臺下單了,全世界商品都可以買,還可以回來買臺灣的ETF,手續費全免,彈性很大。」…(本文節自財訊602期,詳全文)
延伸閱讀:
券商經紀業務火藥味濃 拚價格也拚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