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內的在野黨」成了總裁…石破有新意 卻難保穩定

昨天石破茂當選自民黨總裁,圈內人頻呼意外,連某位熟悉日本政治,經常從日本政界獲取獨家內幕且分享給筆者的知名日本大學教授都直呼,怎樣都算不出石破第二輪比第一輪多出來的一四三張票從何而來。

最後,我們的共識是起因於政治獻金回扣醜聞所引發的「形式」上的派閥解體,確實「實質」改變了自民黨政治。公認的造王者,包括前首相菅義偉和麻生太郎,結果都造不了王。號稱無派閥的菅義偉變成「無派閥」這個派閥的領袖,帶領數十位議員支持小泉進次郎,讓小泉在首輪投票拿到九名候選人中最高的七十五張議員票;麻生公開放棄自家派閥的河野太郎,要求麻生派成員首輪全投給派閥外的高市早苗,讓高市衝到七十二張票,取得首輪第一的優勢,並將小泉擠出決賽圈。

麻生的支持(或麻生與菅義偉之間的造王者之爭)是否在第二輪投票中造成高市早苗喪失優勢,這甚難斷言。但毫無疑問,舊的政治學教科書已可以改寫。也就是說,派閥在自民黨政治中所擔負的「政治人材的甄補」、「內閣職位的配分」、「政治資金的提供」、「選舉活動的支援」等功能,都將在此次總裁選舉後無限弱化。

無論如何,自民黨及日本政治終於來到新頁。民意與黨意的乖離也得到消解,這是石破茂出線的最大意義。選舉的季節就要來臨,自民黨議員們期待藉由石破在民間的高人氣,乘勢解散衆議院,相對輕鬆地贏得選舉,這也是某些議員自願在選票上寫下石破茂的原因。

前述的政治學者也認爲,光譜上極右的高市早苗在普選上未必能提供其他議員太多助力。而石破理所當然也希望利用衆院提前解散改選,以及明年夏天的參議院定期改選,讓議會成員新陳代謝,進一步弱化舊派閥的力量。

生態史家梅棹忠夫曾斷定,「日本社會的安定猶如陀螺。唯有不停轉動才能維持安定。」這好像在說,晚近的安倍晉三長期政權只是歷史的逸脫,而非歷史正軌。安倍之後,歷經一年的菅政權和三年的岸田政權,日本政治看來又將回到日本生態圈日常。例如,岸田一宣佈放棄連任自民黨總裁後,決定在下次衆議院改選投給自民黨的選民立即增加九個百分點,完全不理會岸田的感受,日本人喜新厭舊的「陀螺性格」展現無遺。

石破茂雖然當選自民黨總裁併將出任首相,但基盤薄弱是事實。特別是相對於高市早苗的右派立場,石破茂明顯偏左,甚至在爭取與美國對等、接受同性婚姻、放寬移民、夫婦不同姓、努力達成無核、容忍非男性天皇等議題,都與在野的左翼政黨立憲民主黨更接近。石破自己也一直以「黨內的在野黨」自居。

今天,「黨內的在野黨」竟成了黨的總裁、國的首相,並不尋常。因此,筆者認爲石破茂雖能帶給日本政治新意,但沒辦法帶來長期穩定。至於石破政權的安保、經濟、金融等具體政策,待新政權正式成立、內閣人事確定後,再來檢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