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年四野部隊多強悍?美軍:30萬大軍入朝竟沒有一個人被偵察發現
1950年10月25日,向鴨綠江方向快速推進的南朝鮮軍隊在溫井兩水洞地區遭到了志願軍第40軍118師沉重打擊。
首次遭到志願軍打擊的是南朝鮮軍第6師第2團第3營,該營前進至溫井以西8英里處時進入了志願軍早已設置好的埋伏圈。
當雙方發生交火後,自大的南朝鮮軍並沒有選擇撤退,而是讓所有步兵下車戰鬥,準備“驅散正面的北朝鮮小股部隊”。
結果該營的部隊很快被擊潰,損失了約一半的人手,並狼狽逃回位於溫井的據點,而該據點於當天晚上也被118師佔領。
溫井和同時在雲山方向爆發的戰鬥信息很快就傳到了美軍第1軍司令部,然而軍長米爾本將軍並沒有將此情報當一回事,反而還要求所屬的“聯合國軍”各路部隊全面向鴨綠江推進,並“粉碎北朝鮮的殘餘部隊”。
估計是美國人距離鴨綠江最近的一次
很快各種壞消息開始接二連三地傳來,南朝鮮軍第6師和第8師的部隊陸續遭到大規模敵軍的攻擊,第6師第7團幾乎全軍覆沒,隨軍的美軍顧問也非死即傷。
此時,在第8集團軍總部的情報官員連進入朝鮮的中國軍隊人數到底有多少也沒搞清楚,他們繼續向集團軍的頭頭腦腦們報告稱:“出現在溫井、雲山地區的中國軍隊只是從中共軍隊中抽調出來的支援部隊,只是爲了加強和增援北朝鮮部隊。”
他們進一步判斷說,小股中國軍隊出現在朝鮮境內的主要任務就是爲了幫助北朝鮮軍控制通往中國境內的交通要道,以避免北朝鮮的殘部被“聯合國軍”堵在鴨綠江以南殲滅。
從東京的麥克阿瑟到平壤的沃克將軍,他們得到的信息都是“沒有跡象表明中國已經開始動用大批整建制部隊對朝鮮進行公開的干涉”。
到了11月初,南朝鮮軍隊的各路人馬已經狼狽退回到清川江以南地區,連美國第1騎兵師也因爲在雲山遭到志願軍39軍的重創而倉皇逃竄。
美軍向志願軍舉手投降
在東線的元山、長津湖方向,阿爾蒙德將軍指揮的第10軍(總共有8.4萬人,其中3.2萬人是南朝鮮軍隊)也於10月底與志願軍發生交火。
美軍情報機構調查了蒐集到的中國軍人屍體,發現這些人身上沒有任何官方的身份證明,只有少數人把自己的名字和單位用墨水寫在上衣和內側。
他們看到,中國軍隊的準備其實並不周密,因爲他們對朝鮮恐怖的冬天似乎沒有做有效的防範措施,除了外面有一件棉布軍裝之外,裡面普遍都是夏裝或者其他什麼屬於自己的五花八門的衣服。
此外他們的軍鞋也是普通的膠底布鞋,襪子也是用布做的,通常穿着好幾層,中國軍人並沒有裝備像美軍和南朝鮮軍那樣內襯皮革和呢絨的鋼盔,而是帶護耳的厚實的棉帽子,雖然防禦性能差一些,但防寒性能卻不錯。
真正引起美軍重視的情況是中國軍隊裝備的輕武器大部分都是二戰末期在“滿洲地區”繳獲的日製武器,而裝備的迫擊炮、重機槍和衝鋒槍則是從國民黨軍隊中繳獲的美製武器。
志願軍戰士
這讓他們意識到,顯然進入東北的中國軍隊是曾經由林彪指揮的第四野戰軍,這支部隊還有個名字叫做“東北野戰軍”。
在美軍的有限信息中,第四野戰軍一共有5個兵團的60個師,每個師的人數都超過了一萬人,也就是說,整個四野的野戰兵力起碼在60萬人以上,其中有四分之一是朝鮮族或者當年在東北作戰的朝鮮人。
只不過美軍的空中偵察壓根就沒有發現大規模中國軍隊入朝的蹤跡,因此他們只能夠從非常有限的前方報告和俘虜的中國士兵身上搜集有用的信息。
11月初,第8集團軍蒐集到的情報是“大概有2個師的中國軍隊渡過了鴨綠江”,第二天的11月5日又把這一信息調整爲3個師。
因爲美軍只掌握到了3個部隊的番號,即所謂的“54、55、56分隊”,他們一開始以爲是3個師,但實際上是隸屬於四野十三兵團的3個軍,即38軍、39軍和40軍。
麥克阿瑟檢閱炮灰
基於上述的判斷,10月份麥克阿瑟還在威克島和杜魯門總統會面時吹牛說:“現在我們已不再擔心他們的干涉了,中國軍隊在東北有30萬人的兵力,其中沿着鴨綠江部署的只有10-20萬人,其中只有5-6萬人能夠渡過鴨綠江,如果中國軍隊試圖前出平壤,將會遭到毀滅性的打擊。”
各種信息表明,麥克阿瑟手下的美國遠東司令部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入朝的實際情況掌握非常糟糕,從10月下旬到11月上旬,他們的數據幾乎是每天一變。
11月3日美軍情報部門提供的報告是,中國已經在東北集結了超過83萬人的龐大部隊,其中大約有3.4萬人正在和“聯合國軍”交戰。
直到11月24日第二次戰役發起前夕,他們還認爲入朝的志願軍人數才5-6萬人,而且充其量就是志願兵組成的幾個師。
而實際上入朝的志願軍部隊,包括四野十三兵團和三野九兵團的人數已經超過了38萬人。
被俘虜的美軍士兵
就是在這種愚蠢的預計下,麥克阿瑟於11月24日下令“聯合國軍”發動聖誕節前結束朝鮮戰爭的“總攻勢”,結果在志願軍展開強大反擊後美軍和南朝鮮軍很快被打得丟盔棄甲。
第二次戰役給美軍的教訓是異常深刻的,當麥克阿瑟發現情況不對,“聯合國軍”有被分割包圍的風險後,便匆忙於11月29日下令東線的第10軍和西線的第9軍全面撤退。
然而當第9軍所屬的美軍第2、第25師、土耳其旅撤到價川、軍隅裡地區時,卻發現通往南面順川的道路已經被佔據三所裡的中國軍隊38軍113師掐斷了。
他們無法理解,只有兩條腿的中國士兵是怎麼比自己的四個輪子跑得還快,而且和之前一樣,美軍根本沒有收到中國軍隊已經佔領了三所裡、龍源裡的情報。
而且,防守三所裡的南朝鮮軍隊壓根就沒想到中國軍隊這麼快就會殺到,當113師已經用朝鮮語大喊“繳槍不殺”的時候,他們還在按往常慣例出早操。
三所裡穿插路線
難道這些中國人都是從地裡面冒出來的嗎?沃克將軍火急火燎第命令在順川的美軍騎兵第1師和位於平壤附近的英軍第29旅各一部北援接應。
結果是南逃和北援的“聯合國軍”人數超過了38軍113師好幾倍,卻愣是沒能打過去,最後第9軍只好丟棄了大部分的車輛、火炮和重武器,從安州方向撤退。
此戰之後得到的準確情報幾乎讓美軍史學家們驚掉了下巴:志願軍113師是27日傍晚出發,用14個小時走了145公里的山路,一路上還和英軍、土耳其軍、南朝鮮軍輪番交火,在28日早上到達三所裡的,比美國第9軍撤到三所裡的時間還早了一天。
這樣的機動速度讓美軍感到匪夷所思,他們查閱了西方戰爭史上所有的步兵行軍記錄,也沒有發現步兵能夠走得這麼快的。
美國軍史學家們承認:“正是由於中國軍隊的行軍紀律和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使得他們能夠秘密地進入和部署在北朝鮮”,而這種行軍能力完全“可以與古代最優秀的戰例相媲美”。
古希臘重裝步兵
古希臘著名的史學家色諾芬在其著作《遠征記》中記載,1萬名精銳希臘步兵的行軍速度是平均每天24英里(約38.6公里),而在普遍誇大的西方古代史學界,這個數字可能還帶有水分。
訓練有素的羅馬軍團規定,軍隊每天的行軍速度是5小時內必須走完20英里(約32.2公里),而走完這個距離之後軍隊就必須宿營休息了。
著名的羅馬統帥愷撒在高盧作戰時,其麾下的軍隊在24小時內行軍50英里(約80公里),平均每小時走3.3公里,堪稱創記錄般的連續行軍速度。
直到近40年後,精銳的美軍裝甲部隊在海灣戰爭中的進攻速度依然只有每小時3公里,而且還是在平坦的科威特沙漠地帶。
根據美軍後來所蒐集到的信息,四野的一個軍從鴨綠江邊的安東出發,翻山越嶺抵達預定作戰地區時,用了16-19天就走了286英里(460公里),平均每天走8小時,每天行軍27-28公里。
如神兵天降
其中有一個師,在曲折的山路上以每天18英里的速度連續走了8天,爲了不被美軍飛機發現,他們每天晚上7點開始行軍,第二天早上3點就必須隱蔽起來。
美軍史學家們毫不懷疑,如果讓志願軍全天行軍的話,他們在一天內完全可以走60-80公里,甚至走出像三所裡這樣14小時穿插72.5公里的極端戰例。
因此他們得出了這樣的結論:這樣的行軍速度和嚴明的宿營紀律,完全可以說明爲什麼“聯合國軍”的空中偵察從未發現在北朝鮮的中國軍隊,整個10月份有30萬中國軍隊進入了陣地,但除了直接接觸以外,沒有一個人被“聯合國軍”司令部發現。
可以說,像這樣巔峰時期的四野部隊,不僅僅美軍,換了當時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的陸軍都是白給的。
當美軍開始認識到自己遇到的是一個怎樣可怕的對手時,他們在朝鮮的噩夢才拉開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