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期大戰,票務平臺含着多少隱形競爭動作?

(現下打開兩家票務平臺,即將到來的情人節檔期影片信息大有不同。)

身爲互聯網時代行業基礎設施的票務平臺,不應在實操中從認知層面壟斷信息抵達普通觀衆通道的生意,利用信息差,爲有利益關聯的影片嚴重傾斜資源與輸送利益,觀衆需求、影片綜合影響是否還是推薦鐵則。

作者:桃子

編輯:李豔

版式:王威

春節檔剛剛過去。今年參戰春節檔的電影有8部、背後的公司超過120家,又是競爭激烈的一年。

通常在電影上映之前,就已經有機構對每部電影的票房進行預測,但除了參考主控、主創、題材、體量等維度,大家常常容易忽略一個環節,那便是購票環節。

伴隨着線上購票成爲觀衆主流購票方式,人們能夠選擇的購票方式卻十分有限,接觸到的購票渠道也越來越集中,除了貓眼就是淘票票。

購票平臺早就成爲電影上映期間,沒有硝煙的另一個戰場。平臺上關於影片信息的變動,將直接反映在電影票房上。在觀衆不注意的角落裡,存着諸多隱形問題。

票務平臺資源傾斜嚴重

當下我們總能在商業院線電影的出品方、參與方名單中,發現貓眼和淘票票的身影。即使不是這兩個平臺,也多多少少與他們背後的派系有關聯。

我們從1月初開始追蹤春節檔影片的想看指數和他們在票務平臺的推薦排名,以熱門影片《奇蹟》爲例,雖然在貓眼和燈塔的想看指數位列前茅,但對應的票務平臺推薦頁上,卻長期被放在墊底的位置上。截止到1月30日,《奇蹟》貓眼想看超過66萬,位列春節檔第二,對應的購票平臺熱映推薦頁上,只排在了第五位;更不可觀的情況出現在預售開啓後,在正在熱映影片裡面,該影片更是排在了第九位。

相似的情況,同檔期影片《狙擊手》和《小虎墩兒大英雄》也在經歷。《狙擊手》在貓眼的想看人數排在春節檔第6位,但是熱映推薦頁上卻被情人節纔會上映的影片壓了一頭。而《小虎墩兒大英雄》更慘,作爲揹負着國漫崛起希望,在春節檔負重前行的一部動畫電影,甚至直接被忽視掉了。無論是熱映推薦頁,還是待映推薦頁,都找不到這部影片的身影。

(臨近春節前,票務平臺的待映影片推薦中,一些真正屬於春節檔的影片排序十分靠後,需要不斷翻屏纔會出現。)

而將這三部影片關聯的資本方進行羅列,就能發現,它們都存在一個共同點,就是並沒有與任一票務平臺的資本派系產生關聯。

反觀《長津湖之水門橋》《四海》《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熊出沒·重返地球》《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筐出未來》等春節檔其他影片,情況則好得多。

《長津湖之水門橋》作爲一部主旋律電影,本就備受官方推崇,且前作《長津湖》剛剛憑藉57.75億票房,拿下中國電影票房冠軍,因此,無論在哪個平臺,都穩坐推薦位頭把交椅。

相比之下,韓寒新片《四海》,作爲一部氣質文藝的電影,放在春節檔,一直都被視爲“清粥小菜”的角色。平臺想看人數也不算頂尖,一直是三、四位的樣子。但因爲參與方名單中,既有貓眼也有阿里,所以一直在兩個平臺佔據數一數二的推薦位。

而《這個殺手不太冷靜》《熊出沒·重返地球》情況也差不多,資方名單中因爲出現了貓眼,所以即使想看人數徘徊在中游,但在購票推薦位上依然名列前茅;反觀這兩部電影在淘票票的待遇,則稱得上是天差地別,被人氣遠遠落後的《喜羊羊與灰太狼之筐出未來》強力壓制,仔細一看就能發現,原來喜羊羊的出品方中,早已注入了淘票票的基因。

想看+推薦位屬於明着來的“潛規則”,而更隱秘的平臺支持和打壓“策略”需要研究才能看出來。我們也反向追蹤了此前的賀歲檔,觀察到更多不同尋常的情況。

在賀歲檔熱門影片《愛情神話》的評論區,貓眼的一星差評佔了10%,而同樣是一星,在豆瓣和淘票票佔比則不足0.5%。如果是小範圍誤差還能解釋,但動輒10個點的差距實在有些說不過去。

同檔期上映的《反貪風暴5:最終章》同樣存在類似問題。作爲貓眼聯合出品的電影,《反貪風暴5:最終章》在該平臺的9-10高分高評,整整比淘票票多出10%。

如此大幅差距,究竟是平臺本身的數據能力存在問題,還是這10個點差距存在人爲操縱的痕跡?

“基礎設施”不應爲利益傾向打掩護

也許有人會將這樣一個資源傾斜的動作,簡單理解爲商業行爲。但殊不知,在一個已經處在壟斷狀態的行業裡,對特定影片進行資源傾斜,已經構成了壟斷。

具體體現在,觀衆從有想法看某部電影,到走入電影院,這個過程所涉及到的方方面面的服務,觀衆的選擇都十分有限。

比如普通觀衆想要了解影片的大衆口碑,進入購票平臺對應影片下方的評論區獲取信息,這當中評論的具體內容、不同程度評論的露出,甚至是評論的露出順序,都會影響到觀衆決策。

當遇到本身態度搖擺不定、想法不堅定的觀衆,貓眼或淘票票等購票平臺上的信息,更是直接決定TA會不會買票。很有可能看到在推薦位上排列靠前的影片就認爲更好看,直接下單。

到了線上支付環節,卻發現只能選擇微信和支付寶,當這兩個平臺對影片信息在封面banner處露出和內頁露出,其效果就完全不一樣。

一般來說,只有與這兩個平臺有深度合作,對方纔會對影片信息進行露出。

我們不否認,在電影工業化還處在莽荒階段時,大平臺進入對於整個市場的開拓作用。但時至今日,市場也早已給了平臺超過付出成本許多倍的回報。

更何況,像貓眼、淘票票之所以有機會能夠代表票務行業,也並非平臺完全靠自身的力量就能做到的,根本上還是依賴於政策的推動以及每一個普通觀衆的成就。不能因爲進入在線票務行業早,對票務市場提前跑馬圈地,就默認他們的行爲都合理;更關鍵的是,在潛移默化中,平臺的規則和套路,越來越被視作整個行業的發展規則和套路,而忽略了這一行爲所鑽的發展空子。

票務平臺本應身爲互聯網時代行業基礎設施,但在實操中卻越來越多地從認知層面,壟斷信息抵達普通觀衆通道的生意,利用信息差,爲自己的片子輸送利益。打着服務公衆的幌子,爲自己的片子造勢,這已經有壟斷實質。

影響的總歸是行業發展與消費者市場

壟斷讓行業形成了“不爲巨頭打工就沒有活路”的潛規則,打破了正常的競爭規則,擾亂了市場的運行秩序與節奏。

尤其在春節檔這樣的大檔期,每一部片子背後都關聯着幾十家公司、幾百位員工,一旦受到刻意打壓,很多電影人都會受到影響。

從商業層面出發,對影片進行排序,有合作的就靠前,沒有合作的就不排,優秀影片得不到上升機會,不好的影片卻可能因爲花了錢就一路高歌。

這些問題最終很容易造成真正愛電影的人離開,而如果留下的更多是金融遊戲的獲利者,行業將越發凋敝,甚至陷入惡性循環。

電影環境越差,大家越依附於巨頭,甘做巨頭打工人,而越是依附巨頭,越助長了其壟斷行爲,片子越來越難看,觀衆越不喜歡看電影。

自疫情以來,電影行業的基石——影院,屢遭重創。票房提不上來,很多片方把目光轉向視頻網站。窗口期越縮越短,流媒體對影院的衝擊,在疫情的作用下,被提前加速了。傳統電影行業想要活下去,面對着慘烈的變革。

在這個過程中,電影行業本就火上澆油,如今線上購票平臺的不妥舉動很可能還會再加一把柴。在行業發展艱難之際,壟斷角色依然從中牟利,通過壓榨其他角色來爲自己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這正是壟斷的可怕之處。

(遠檔期影片反而優先於近檔期,消費者也會被推薦排序弄得不明所以。)

當前,這種壟斷看似還只是集中在行業層面,受影響的也都是電影人。但其實每一個買票的普通觀衆,都早已在無形中被動捲入這場腥風血雨。

在巨頭的引導下,觀衆無形之中受到了傷害。接收平臺推薦信息+看平臺打分結果,已經成爲購票觀衆的消費習慣,但最近幾年我們不斷看到有觀衆質疑“這麼難看的片子爲什麼有這麼高的分”?

既當運動員(投資出品發行),又當裁判(打分+評價),平臺對於市場的影響力(傷害性)不言而喻。失去客觀公正性,最終傷害的是電影觀衆,進而傷害到中國電影。

當市場上最終只剩下與巨頭爲伍的電影公司時,他們就完全掌控了制定整個行業規則的力量,包括最直接的電影票的定價。隱形的剝削逐漸顯露原型。

到那時,最直接蒙受損失的還是觀衆自己。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