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臺灣成爲氣候變遷最危險的地區

(本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經濟學人》以雷達圖上的臺灣封面左有大陸五星旗,右是美國星條旗,以光點象徵軍機軍艦,並指爲「地球上最危險地區」。兩岸關係近來確實兵兇戰危,原因複雜多變,不過筆者今天要談的主題是氣候變遷的挑戰!

破冰兩岸其實比解決氣候困境要簡單得多,只要臺灣能不挑釁(將民進黨臺獨主張變成施政目標)、大陸當局能展現兄弟之情(如友善臺灣功能性參與國際組織活動等),即能確保和平且進一步共創兩岸人民「美好生活的良制」。

然而,氣候問題就沒那麼簡單,即便據估計臺灣碳排佔比全球不到1%,但這樣的統計其實忽略了臺灣企業在海外(尤其是大陸地區)過去30年來較無節制的「碳貢獻」。雖然聯合國在1970年代曾吹起「我們只有一個地球」的環保運動,對於當時還在積極發展經濟的兩岸可說是一種奢侈,也未能體會到地球暖化可能造成的災難。所幸近年全世界已意識到氣候問題是全人類責任且務必及早改善,但臺灣仍只是消極以對。

對此筆者特別擔心,當面對氣候變遷已沒有時間的我們,蔡政府自2016上任至今對於是否落實2050淨零碳排、共同但有差別的減量責任、實施碳交易、碳關稅等具體目標均付之闕如,少了目標,還能奢望政府帶頭動手做嗎?

基上,筆者針對我國的現況提出以下觀察,提醒大家(政府、企業及每一個人)正視問題並實踐改變的決心:

一、對抗暖化,政府的施政和決心顯然不足。我國《溫管法》2015年上路,雖去年環保署曾提出修正草案且更名爲「氣候變遷因應法」,立法目的加入「以淨零排放爲努力願景」,但卻未制定具體時程,且條文中「2050年較基準年2005年減碳50%的目標」也沒有任何改變,更甚者,草案自去年底提出後至今仍遲遲未送行政院,環保署官員針對是否提出2050淨零碳排也只表示仍在評估,顯示政府仍缺乏改變的決心。

此外,交通也是空污重要來源,電動車作爲世界發展方向,臺灣卻仍持續補助燃油車,相關電動車的整體法規建置及規畫亦未到位,賴清德擔任行政院長任內2017年年底拍板的「2035年禁售燃油機車」、「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不到兩年就因業者壓力而喊卡。筆者認爲面對氣候變遷在即,有所爲的政府沒有妥協的餘地,甚至應儘早帶頭以電動車作爲全臺公務車,取代高污染的燃油車纔是。

二、再生能源加「善核」應並行!民進黨自創黨以來即堅持「非核家園」的理念,並主張「反對新設核能發電機組,積極開發替代能源,限期關閉現有核電廠」。廢核的主張使得民進黨執政後大力推行再生能源,舉凡風力發電、太陽能發電均積極建置,但佔比仍有努力空間。

然而,能源政策理當隨着科技發展及環境變化滾動式調整,但民進黨奉行廢核的弊已遠大於利,是時候重新檢視、調整這樣的僵硬政策了。

少了核能,臺灣的能源配置問題將永遠缺乏彈性,政府應積極參酌國內外法制、建置,透過公民參與、透明討論重啓核四的可能。其實執行公投便有機會恢復核四,即使晚一點運轉總比不運轉來得好。當美國、英國、法國及鄰近的大陸、日本、南韓發展再生能源的同時仍仰賴核能作爲乾淨的穩定供電來源,民進黨政府沒有莽撞放棄的理由。

政府當前能源配比中,燃煤燃氣發電相加有近80%佔比。然而政府沒說的是燃氣所產生的甲烷也是全球暖化的元兇,其溫室效能是燃煤所生二氧化碳的30倍之多。因此,順氣(不增加天然氣,降低至30%)、善核(嚴格監管核能,佔20%)、降煤(降至30%或更低)、再生(20%或更高)將能使我國能源使用更具韌性。至於太陽能發展,修正《公寓大廈管理條例》增加社區大樓太陽能設施或許是可行的方法!政府應爲對抗全球暖化做更多!(作者爲法學教授、律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