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區塊鏈技術與氣候變遷

人類曾經多次野心勃勃,想要推動共同對抗氣候變遷,例如1992年的《聯合國氣候變遷綱要公約》因欠缺約束力實際上沒什麼顯著作用;1997年《京都議定書》要使溫室氣體控制或減排成爲已開發國家法律義務美國總統小布希卻退出協議;2015年聯合國氣候峰會中通過《巴黎協定》,而現任美國總統川普也退出了。大國的退出與某些國家的表面工夫,都其實揭示了政府參與之外,民間企業的力量與科技發展勢必要更發揮影響力,才能更加確保地球的未來。

隨着AIoT與5G時代的到來,萬物聯網高速傳輸導致各種傳感器海量數據彙整成爲可能,未經變造的數據如果直接上鍊,也能使我們更精準而透明有效的監控環境中的變化,也能更即時地面對自然環境中的變化與潛在風險,例如過去常被詬病的溫室氣體重複計算的問題。而世界各國都較早開始進行的,運用區塊鏈進行食材溯源相關應用,雖然還不能算是最有意義的運用方式,卻是一個較爲具體且已經較爲流行的應用。

另外,永續能源部分,目前最多討論與應用嘗試的就是在碳權交易、碳足跡抵銷綠電購買、消費的部分。

如歐洲的非營利組織「Poseidon」透過在消費中結合小額捐款支持秘魯森林保育計劃,讓每一筆消費產生的碳足跡可以再讓消費者抵銷掉該筆消費產生的碳足跡。而臺灣的Maicoin集團也已經與臺大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合作,從新種植的森林中獲取3萬噸碳權,並以購買了的碳權來發行碳幣以利碳權交易的證券化

能源話題上,除了碳排放的追蹤,另一部分就是進行全方位的能源使用追蹤的輸入與輸出,而臺灣的IoT新創NextDrive聯齊科技與區塊鏈新創BiiLabs合力出擊日本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BiiLabs主打IOTA的分散式帳本技術,有「越多人蔘與,效率越高」的特色,而且因爲不依賴礦工進行驗證,而是其他使用者協助進行驗證,因此也不會有其他複雜的因素影響,其中的Tangle技術則可以快速地進行身分驗證與數位資產的管理,搭配上 NextDrive本身的能源物聯網產品,不只是可以精準理解使用者的「消費」電力情況,更是可以反過來追蹤「生產」了多少電力,以及這些電來自哪裡、有多少已被交易,鼓勵大衆也加入綠電生產的行列,並且方便有效率地轉賣給電廠。這樣的服務已經與日本幾家電力公司合作,用來分析消費者的用電情況,也在日本電業自由化的背景下,讓節約能源與有效利用得以實現。

碳交易(Carbon trading)是國際間爲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所採取的經濟工具之一。簡單來說,政府會先設立溫室氣體的總量管制目標(Cap),再分配二氧化碳的排放權(Emissions permits)給各個排碳業者。每個業者的排碳量不能超過自身所擁有的排放權,因此排放權剩餘者能和排放權不足者進行交易,讓前者獲利而後者免於受罰。歐美國家多設有交易碳排放的「氣候交易所」,以減排溫室氣體。

臺灣雖然已有《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但仍尚未實施總量管制。換句話說,臺灣還沒有碳排放市場,而無從進行碳交易。因此,如果臺灣要成爲「綠色國家」,僅「呼籲」社會大衆減碳做環保是不夠的,政府必須有魄力的「限制」各產業的碳排放量。有了碳排放總量管制,才能試算出可能的碳權交易價格處份金額、拍賣制度等,形成碳交易市場

我在擔任立委任內大力推動區塊鏈應用,卸任後受到英國智庫Blockchain & Climate Institute(區塊鏈暨氣候變遷學院)邀請出任立法政策研究部門主管,此爲一個研究全球氣候變遷以及如何用區塊鏈技術來解決氣候變遷的問題的智庫。

疫情之下,全球各地都在進行「重啓」,也因爲人類活動的停止,大自然得到了休養生息的機會,但面對氣候變遷帶來的威脅並未顯著減緩。臺灣的專業人才在區塊鏈的相關技術上,我相信臺灣絕對能透過新創團隊在自身領域的專業,加上與政府單位的合作,能夠讓臺灣在氣候變遷的努力被看到,並且再一次的讓世界看見,臺灣可以幫得上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