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念平臺-氣候金融科技與淨零排放相輔相成

全球已有不少新創的氣候金融科技公司正致力氣候行動及推動碳減排,成功地吸引絡繹不絕的的風險投資。圖/freepik

聯合國第28屆氣候峰會(COP28)於11月30日至12月12日在杜拜舉行,今年被認爲是人類有紀錄以來最熱的一年,平均氣溫較工業化(化石燃料廣泛使用)之前(1850年至1900年)高出攝氏1.4度,有關氣候變遷問題備受關注。

■臺灣CCPI排名倒數第七,

淨零努力有待提升

而德國看守(Germanwatch)、新氣候研究所(New Climate Institute)、全球氣候行動網絡(Climate Action Network International)等獨立機構則於12月8日公佈的年度全球氣候變遷績效指標(CCPI)排名。此CCPI的評分共分爲溫室氣體排放(佔40%)、再生能源(佔20%)及能源耗用及氣候政策(各佔20%)等四大項,臺灣排名第61名(也是倒數第七)。據統計,受評比國家涵蓋全球9成以上的碳排放,爲衆多金融業者判斷永續投資方向的參考指標之一。臺灣於2021年宣佈邁向「2050淨零排放」目標,但在此次評比的各指標均表現落後,意謂未來尚有很大努力的空間。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專門委員會(IPCC)報告指出,若不立即大規模減少溫室氣體排放,將全球氣溫升高限制在攝氏1.5度C內的目標將是遙不可及。但值得慶幸的是,目前全球致力於排碳的資本金額大幅增加,許多監管單位也積極推動上市公司的環境揭露和提升其透明度。金融業透過投融資,支持業者投入永續、低碳轉型、循環經濟及生物多樣性發展,進而興起「氣候金融」。

而結合氣候金融與科技的「氣候金融科技(Climate Fintech)」亦因應而生,並逐漸演變成爲新生態系。其主要依賴的技術包括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和區塊鏈等技術,還有衆籌、P2P平臺及開放銀行等金融科技模式。值得注意的是,其應用領域已擴及碳補償,碳足跡審計,影響力投資,ESG 報告,氣候風險管理,永續金融,供應鏈分析及影響力金融及碳權交易

■應加速氣候金融科技

生態系的建構

全球已有不少新創的氣候金融科技公司正致力氣候行動及推動碳減排,成功地吸引絡繹不絕的的風險投資。2021年氣候科技相關新創投資已逾400億美元,目前正快速成長中。他們透過科技協助消費者改變行爲,例如在支付方面進行消費碳足跡追蹤,藉由碳權點數的回饋鼓勵低碳綠色生活。利用人工智慧和大數據分析,進行ESG更全面、更準確的評估和監測。通過行動支付、區塊鏈和衆籌、P2P平臺來評估可再生能源融資,幫助籌集更多的資金減低溫室氣體排放,並能定期追蹤專案進度。同時幫助企業和金融機構更好地識別和管理與氣候變化相關的風險,有效地做好投資決策,從而降低經濟損失。

持平而論,臺灣自金管會於2015年9月成立金融科技辦公室起算,2020年8月發佈「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迄今已歷時八年。除了三家純網銀開張營業,開放銀行也進入第三階段,雖然尚未培育出本土金融科技獨角獸,但在各項領域的發展及應用均有一定的基礎及成效。除此,臺灣碳權交易所亦於今年8月掛牌,年底即將有國外碳權商品上架交易,寫下嶄新的一頁。然而,若要更有效率串聯企業、金融機構與綠色金融,甚至吸引國際資金;或是協助政府、企業及金融業者評估、監控氣候風險與溫室氣體變化,進而提升臺灣在全球CCPI的分數及排名,早日實現「2050淨零排放」目標,發展氣候金融科技宜加把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