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說流行語時 我們在想什麼
當我們說流行語時,我們在想什麼(圖/讀者雜誌提供)
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
也是一種思維工具;
語言不僅塑造了我們的社交方式,
也塑造了我們的認知方式。
當我們在說流行語的時候,
流行語也不可避免地
在影響我們的思維活動。
現在的網路流行語,雖然有新鮮、活潑、接地氣的優點,但也存在三個明顯的缺點:浮誇化、標籤化和淺薄化。浮誇化就是追求誇張的語義表達,動不動就封「王」稱「霸」,說「神」道「仙」,語不驚人死不休。標籤化就是把複雜的社會現實以及複雜的人物和事件,都粗線條地畫分爲有限的類別。淺薄化就是不追求形義配合的深層語言趣味,而只進行形式上的淺加工,能奪人眼球就夠了。諧音梗就是淺薄化的一個典型例子,每年通過諧音的方式會產生大量的流行語,比如「藍瘦香菇」(難受想哭)、「集美」(姐妹)、「雨女無瓜」(與你無關)等,究其實質只是換了一個別字記音,和修辭中巧妙的諧音雙關不可同日而語。
網路特殊的傳播方式是造成流行語缺點的一個重要原因。藉助網路,今天的流行語發展出一種病毒式的傳播方式,其使用率呈幾何級數增長,傳播速度之快令人難以想像。一個新鮮的說法,可能會在一夜之間就傳遍網路。但是,傳播快也帶來一個負面影響─缺少了時間的過濾和積澱,泥沙俱下,魚龍混雜。
流行語本是語言生活中的一種常見現象,在任何時期都是普遍存在的。在網路時代之前,流行語往往是從文學作品、影視作品、春節聯歡晚會中流傳出來的,經過長期的口耳相傳或者文字媒體的廣泛引用才能流行起來,所以留下的一般都是「文質兼美」的精品。如果說從前的流行語是久經考驗的「經典款式」,讓人一用就忘不了,那麼現在的流行語就是「新潮產品」,嚐個鮮就很快下架。在這種形勢下,浮誇化訴諸強烈的情感表達,標籤化奪人眼球地凸顯特徵,淺薄化立竿見影地無厘頭搞笑,這些都是促進快速傳播的高效手段。
網路流行語的這些缺陷肯定會對使用者的思維方式產生深遠影響。如果長期使用浮誇的流行語,難免會養成一種過度誇張的思維習慣,用情感的宣泄來代替理性的思辨。對習慣使用網路語言的一代人來說,似乎所有的東西都是被放大的,好像說出的任何話語都可以加上一個感嘆號,都能以「哇哦」「哇塞」這樣的情緒表達出來,但是對精微細膩的思想感情,就缺少識別和表達的能力。
熱衷於到處套用網路流行語,也很容易簡化思維活動,採用「貼標籤」的方式去和別人打交道。仔細辨析的話,可以發現標籤的類型就那麼幾組,只不過是換了一個熱點事件就換一種表達,比如「社畜」「996」「打工人」,它們流行起來的時間不同,但都表達了同一個核心意思,並沒有太多觀念上的創新。在人際交往中,按照這樣簡單分類的方式去評判他人,我們就不願意去深入體會一個人身上的複雜性和全面性,而用「海王」「後浪」一下子就對號入座了。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是網路語言暴力頻繁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即使在讚揚別人的時候也不例外,所有和疫情鬥爭的人都是「逆行者」,不再去思考「逆行」的動機、過程和壓力,不再去思考不同逆行者之間的細微差異。網路流行語裡的人物都是扁平的,不是立體的。顯然,這種語言使用方式對我們認識世界、看待社會、處理人際關係都是有很大危害的。
淺薄化也會帶來追求快速反饋、放棄深度思考的習慣。使用者希望話語一經使用就引發別人的關注,用最低的成本去求取最大的收益。長此以往,我們的語言就會粗鄙化,我們的思考也會膚淺化。用別字代替雙關,用搞笑代替幽默,哈哈一笑之餘沒有可回味的東西,還會逐漸對這種快速刺激上癮,放棄對精緻事物的追求。就像長期用雞精做菜,雖然會帶來口感的迅速提升,但久而久之就會敗壞味蕾,人就不再能體會到真正雞湯的醇厚了。
流行語的誕生、傳播和消亡,本來是語言正常的新陳代謝,這種新陳代謝一直在進行,但是網路傳播極大地提升了流行語變化的速率,我們要留心的不僅是它們對語言規範的影響,更要警惕它們對思維方式的衝擊。慎重地對待語言,就是慎重地對待我們的思想。
(暢暢/摘自《咬文嚼字》2021年第5期,圖/肖文津)
本文作者:徐默凡
(本文摘自 《讀者雜誌 8月號》)
《讀者雜誌 8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