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父母病倒長期臥牀 妻累出身心症候羣

檯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思銘。記者葉信菉/攝影

「當醫師的,一旦有家人生病都會指望你。」檯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陳思銘娓娓地道出,在父母親長期臥牀的那段期間,漫長的照顧歲月裡,「我的老婆最辛苦」,一度出現身心症狀,必須就醫治療改善。

醫師父親糖尿病纏身

許多家庭的長輩生病照顧責任,多落在媳婦、女兒身上,就可能成爲「夾心餅乾」,上有老的下有小的必須照顧,往往心理負擔大,也影響身體健康。陳思銘提醒民衆,年輕時應做好財務規畫、儘可能地控制疾病,才能擁有快樂的生活品質。

陳思銘的父親陳庵君是婦產科權威,是「臺灣婦產科的播種者」,但晚年深受家族遺傳糖尿病所苦,陸續出現高血壓、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等併發症,還要洗腎。每次就醫都領很多藥,直到一位具護理專業的阿姨檢視父親的用藥,發現有重複用藥狀況,從此只讓父親在感染科就醫進行疾病整合,吃的藥才從10餘顆減到5顆左右。

腎病變一週洗腎三次

「父親的血糖控制不好,逐漸產生視網膜增生,看不太清楚。」陳思銘安排就醫事宜,但即便他的父親是醫師,在身體出狀況時,也和一般患者一樣會說控制得很好,以爲視力問題是血壓高引起的,但檢查發現是糖尿病併發症─視網膜病變。雖然持續接受治療,卻在2001年時眼疾復發終告失明。

另一糖尿病併發症─腎臟病變也接踵而至,陳思銘的父親最後需要一週洗腎三次,「他說不想洗」,但爲人子女的,還是得強迫他洗腎。

陳思銘的父親臥牀9年,直至2009年病逝。他的阿公臥牀更長達13年,「身上都沒有一顆褥瘡,卻犧牲了一個姑姑。」爲了照顧阿公,姑姑未嫁;在沒有健保的年代,陳庵君得出來開業,才足以支撐父親住院的費用。「家人都認爲他有醫療專業,照顧重擔都落在他身上。」

陳思銘(後)推着坐輪椅的母親外出。圖/陳思銘提供

母虛弱到坐不住輪椅

「父母鶼鰈情深,當父親病逝後,母親瞬間失去主心骨,愈來愈不愛活動、憂鬱,進而失智、臥牀。」陳思銘雖鼓勵母親下牀活動,但因爲曾摔倒過,以致臥牀多年,明知勤勞翻身就不會有褥瘡,但不能一直監視外籍看護,所以看到出現褥瘡,還是很心痛。

「母親生病13年、臥牀7年,去年底辭世。」陳思銘述說這段照顧過程,某日外籍看護打電話說「阿嬤呼吸困難」,他立即讓母親坐輪椅衝到急診,「救我幹嘛?」這是母親被救回來的第一句話,所以後來簽了放棄急救同意書。在疫情期間,母親又有狀況,當時她虛弱到連輪椅都坐不住,呼吸及意識狀態都不好,還要經過篩檢等手續,急診連躺牀都沒有,對家屬而言,是相當難熬的過程。

陳思銘說,「最辛苦的是我老婆」,雖然請了外籍看護減輕照顧壓力,但受日式教育的母親對媳婦要求很高,身爲獨子的他只有姊妹,太太有時難免心裡不平衡,所以他請姊妹們至少週末可以回家探望母親。而太太身心症候羣很嚴重,包含自律神經失調、恐慌症等,所以陪她就醫接受治療。

盡孝要記得照顧自己

「當一個人生病,很多人盡心照顧,反而是種拖累。」陳思銘直言,最好不要變成慢性病,怕拖累人就找安養院,常言道「久病無孝子」,他也怕自己和父親這樣的照顧重擔成爲輪迴,建議大家務必要做好財務規畫,儘可能地控制疾病,過快樂的生活。他也在母親離世後,把母親的房子增加無障礙設施等,整理爲老人住宅。

陳思銘的父母親鶼鰈情深。圖/陳思銘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