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醫師成了病患家屬/身心科醫師吳佳璇:退休教授父拾荒 早期失智症作祟

2018年吳佳璇(左)和外籍看護(右)參加父親(中)在日照中心的成果發表會。圖/吳佳璇提供

「母親2010年過世後,曾是臺大教授的父親開始出現怪異行爲,常騎着腳踏車出門撿資源回收物回家,直到2015年才確診『失智症』,目前已是臥牀的重度失智症者。」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主治醫師吳佳璇娓娓道出,10多年來漫長照顧陪伴失智父親的心路歷程。

行爲異常 但還能報稅

吳爸爸2018年參加日照中心畫畫課作品。圖/吳佳璇提供

吳佳璇說,母親癌逝後,父親就常常呆坐着,後來他覺得應該要多動一動,於是住在臺大宿舍的他開始在校園裡騎腳踏車運動,沒想到一陣子後,他每天白天一睜開眼竟到處撿寶特瓶等資源回收物回家,並做垃圾分類,這很怪、很不對勁,應是初期認知功能退化,他還能自己報稅、騎車等,但「押着他去就醫一定不理」。

父親常出包,吳佳璇甚至和他說:「你再這樣下去,拿別人的東西遲早會上報,標題是『退休教授拾荒維生,名醫女兒不聞不問』的新聞,這樣很難看,不要再撿了。」但父親仍然講不聽,持續回收垃圾。

其實,2014年吳佳璇就覺得父親的行爲愈來愈怪,非得處理了。直到2015年,父親75歲時因爲蜂窩性組織炎到臺大醫院急診就醫,吳佳璇藉機安排他會診神經科,簡短智能測驗(MMSE)26分,確診輕度失智,才正式進入醫療體系接受治療及照護。

罐頭塔飲料 撿回家喝

父親短期記憶退化,空間概念還不錯,在安全前提下,吳佳璇爲獨居的他請了外籍看護照顧,戴上防走失的GPS手錶、在家門口裝了感應式門鈴,安排他去日照中心上畫畫課等,也就讓他繼續騎腳踏車了。

自從父親失智、開始回收垃圾後,發生不少奇怪狀況,常令吳佳璇傻眼。最經典一次是,某日他騎腳踏車回家,卻不知從哪裡拿了一大袋回收的罐裝飲料回來,他還喝了一罐,第二天她開車拿去附近派出所返還,警察看了一下飲料罐說:「上面有黏膠」,推測是二殯辦理出殯葬儀社的罐頭塔。

時空錯置 判斷力退化

一直到2019年初,吳佳璇沒收了父親的腳踏車。那天他出門說要去研究室,但看護卻發現GPS顯示騎到一個地圖上不認識的地方,結果竟是騎上了水源快速道路,被用路人舉報警察攔下送他下來。「父親說他要騎往臺三線雲林古坑老家,人在斗南火車站…。」這次的迷路、時空錯置,吳佳璇決定不再讓父親騎車。

面對父親失智的照護,吳家姊弟三人分工,吳佳璇是醫師,又和父親住得近,是主要照顧者、也負責醫療決策;妹妹是律師,負責日常食物用品等採買;弟弟目前在新加坡工作,定期返國探親。必要時,三人會舉行家庭會議共商解決問題對策。

吳佳璇說,弟弟留學澳洲時,父親有閒錢會買澳幣,但他失智後,有一天銀行寄來基金、壽險保單的對帳單,她詢問銀行理專才發現,他把退休俸幾百萬元都換了澳幣,買了澳幣計價的基金,可見判斷力早已有問題。直到2018年,看護說「阿公沒給薪水」,顯然又退化了,於是開家庭會議檢視父親財產後,「他的財務由我接手管理」。

失智與家族遺傳有關

「現在父親已重度失智,2022年初開始臥牀至今。」吳佳璇說,他原本還有去日照中心畫畫、唱歌,一直到2021年初疫情嚴峻停課,下半年他躺在牀上爬起來都很吃力,因爲智能及體力大退化,也就沒再去日照中心了。

「2021年底,某週日發現他坐在餐桌前睡着了,失去意識又失禁,打119送臺大醫院急診,但檢查沒發現問題,帶回家後再也不肯下牀了,也不認識人,2022年起開始臥牀。」吳佳璇認爲,可能失智久了忘了怎麼走路,還好家裡已改好無障礙空間,也買了輪椅、電動牀,現在他起身都要看護扶,吃的都是打成泥狀,也請了復能物理治療師協助復健,避免肌肉流失。

「失智與遺傳有關係」,吳佳璇透露,她的阿嬤有失智,不只她的父親失智了,她的二伯父、大姑姑、小姑姑也都是失智患者,真的令照顧的家人心力交瘁,甚至必須辭職照顧,吳佳璇深有體會。

吳佳璇。記者蘇健忠/攝影

吳佳璇

遠東聯合診所身心科專任主治醫師

●年齡:55歲

●照顧對象:父親

●罹患疾病:失智症

●發病時間:2015年75歲時,現在86歲

●症狀:記憶力衰退、迷路、認不得人、臥牀

●治療:輕症期吃愛憶欣,重度服用memantine、排便藥、綜合維他命

●陪病心得:理解父親失智事實,「順着父親的意願」照顧,根據失智狀況,也安排日照中心上課,減緩退化,居家環境改爲無障礙空間,適時增添輪椅、電動牀等輔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