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媒:歐洲芯片產業“嚴重喪失競爭力”

參考消息網1月23日報道 據德國《法蘭克福匯報》網站1月20日報道,歐洲將無法實現到這個十年末芯片產量佔全球20%的宏偉目標。相反,從長遠看,歐洲的佔比將從目前的8.1%降至5.9%。《歐洲芯片法案》以及德國、法國、波蘭和意大利等國提供的大量補貼也不會改變這一情況。其原因在於亞洲和美國芯片產業蓬勃發展。

德國電子和數字產業協會(ZVEI)主席貢特爾·克格爾表示,歐洲正面臨“淪爲地緣政治大國爭奪利益的棋子”的危險。隨之而來的將是競爭力喪失和繁榮程度嚴重下滑。該協會剛剛提交了一份題爲《從芯片到機遇》的研究報告。其中清楚地描述了美國、日本和韓國是如何通過鉅額國家補貼來支持其芯片公司、佔據全球價值鏈的關鍵環節並將歐洲甩在身後的。

華盛頓和首爾提供的微電子補貼將爲各自國家帶來豐厚的回報。

上述研究報告的作者、普華永道思略特團隊的坦傑夫·沙特解釋說,微電子投資的作用不僅是成爲“歐洲競爭力和創新實力的基礎”。所投資金將在9到12年後贏利,利潤率可達30%至40%。在當前投資計劃的推動下,歐洲每年的總增加值將增長330億歐元,稅收每年增加79億歐元。此外,還將創造6.5萬個新就業機會。

一年半前,歐盟通過《歐洲芯片法案》,爲總額達430億歐元的補貼鋪平道路。而美國提供了530億美元的補貼,日本提供了630億美元的補貼。韓國製訂了長期補貼計劃,以擴大其規模達上千億美元的芯片產業。目前,亞洲生產的芯片佔全球總產量的80%以上。

鑑於地緣政治局勢日益惡化,歐洲和美國希望減少對亞洲的依賴,以確保其產業供應鏈的安全。當首批新的芯片工廠在美國加緊生產時,來自美國的主要投資者英特爾公司和沃爾夫斯皮德公司卻擱置了在歐洲投資350億歐元建廠的計劃。這導致歐盟委員會的計劃和目標未必能穩定實現。目前尚不清楚如何才能使之重回正軌。

雖然歐洲半導體制造商在功率半導體、微控制器和傳感器方面實力雄厚,但歐洲沒有自己的處理器和存儲芯片公司。在行業全球排名中,沒有一家歐洲公司進入前十;而在全球十大合同製造商中,一些製造商雖然在歐洲設有工廠,卻沒有一家制造商的總部設在歐洲。英偉達等美國芯片設計公司爲人工智能芯片市場定調。而歐洲充其量仍在機械製造和工廠建設方面處於領先地位。克格爾說:“我們嚴重喪失競爭力,這讓我們產生了依賴性。”

德國信息技術、電信和新媒體協會(Bitkom)上週公佈的一項調查顯示,81%的公司認爲自己依賴或嚴重依賴從美國進口數字技術和服務。87%的公司從美國進口數字設備和服務。60%的公司向美國出口數字產品和服務。半數公司認爲,特朗普贏得美國總統選舉後,它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的供應鏈。一些公司已經越來越依賴印度和日本的供應商。Bitkom主席拉爾夫·溫特格斯特說:“多元化充其量只是降低了風險,卻沒有創造自己的附加值。”而最終這纔是最重要的。

克格爾對此表示贊同。他在採訪中解釋稱,目前旨在發展歐洲芯片產能的補貼承諾“可能只是第一步,還必須加以擴大”。與此同時,在德國和歐洲蔓延的“官僚主義蠢行和普遍的監管狂熱必須結束”。

克格爾說:“歐洲需要有自己的技術籌碼,並且是在國際上繞不開的。”按照美國的意願,荷蘭芯片設備製造商阿斯麥等歐洲公司不再被允許向亞洲部分國家供應某些設備——該公司已經淪爲一枚政治棋子。(編譯/焦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