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五十肩機率其實超低!睡覺翻身超卡...「3徵兆」中了嗎?
▲肩膀痛罹患五十肩的機率其實只有5%。(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文/許嘉麟
中國大陸用語「肩周炎」則是從疾病別命名而來,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與西醫的「沾黏性肩關節囊炎」一樣是個很貼切的用詞,明確指出五十肩就是肩膀發炎。若是常常兩岸三地跑的肩友,對這個名詞應該不陌生。我的肩痛是五十肩嗎?五十肩因爲名字多,很像籤桶裡放的都是同一張籤,總是容易被抽中。門診時,舉凡肩痛的患者,十之八九都說自己得了五十肩。然而,醫學上統計,每一百個人之中,只有二至五個人真的是五十肩,換句話說, 有高達95%的人並不是五十肩。
▲五十肩指的是整個肩膀及周邊都在發炎的狀況。(圖/取自圖庫Shutterstock)
醫療最難的是診斷,因爲只有「對症」才能「下藥」,而人體結構交錯複雜,光是肩膀就有神經、血管、骨骼、肌腱、筋膜、肌肉等組成,病症可能是肩關節夾擠症候羣、沾黏性肩關節囊炎、肌腱炎、肌肉拉傷、不穩定肩關節、退化性關節炎,也可能問題根本不是肩部,而是頭或背部, 期望一般人能夠分辨這些,真的是太爲難了。但是,我們可以逆向回推,從五十肩的典型症狀來檢查自己是不是五十肩。舉例來說,當您因爲年終大掃除、從事某種激烈運動、抱了好久不見的小孫子以後,產生肩部疼痛並強烈懷疑自己是五十肩時,可以透過以下三點自我檢視,判別罹患五十肩的機率:
一、 年齡需大於四十歲
如前所述,五十肩的本名是「沾黏性肩關節囊炎」,這種因爲關節囊發炎而黏在一起的過程,不會因爲一次、短期的肩部過度使用就產生,而是長期的、漸進式的發炎,最後因爲黏在一起而產生了角度受限與疼痛的問題。這種病症與年齡有非常正向的相關性,宛如被造物主設定了定時器。除非是外傷或是其他疾病造成,不然肩膀都是原廠保固四十年不會有沾黏,四十歲以內的五十肩非常少見。
▲五十肩判斷條件:超過40歲、肌肉關節運作退化、關節痛到睡不着(圖/取自圖庫Shutterstock)
前文提及,古今中外的醫學專家針對此病症各自觀察、各自命名。發炎是古今中外醫學專家們的共識,但日本人以年齡做爲區分,卻是非常獨樹一格的觀察。醫學教科書上清楚寫着「低於四十歲以下,少見」, 雖然目前病因仍不清楚,但一般來說,除非是本身有全身性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心血管問題,或是外傷造成手臂長期無法活動,或是撞擊造成出血或發炎,四十歲以下的肩部疼痛多半是其他周邊問題,如肌筋膜症候羣、鈣化、夾擠症候羣等,而非五十肩。四十歲至六十歲的肩痛在診斷時,也必須再納入五十肩的理學檢查。二、 角度受限,扳也扳不動
角度受限換成一般人的說法,就是「手舉不上去」、「卡住」,日常表現是無法扣內衣、無法拉褲子,或是背部想抓癢時抓不到,得用「不求人」。有些人會以爲這是因爲肌肉太緊、太胖或天生就這樣,但理論上來說,人體的肩部結構設計是可以多面向、多角度活動的,以因應人類的日常生活,特別是「以前可以,但是現在不行」的動作,其實都是關節出現問題的特徵。由於五十肩的角度受限原因出在關節囊被黏住,即使旁人用力扳,也無法提高角度。這點和肌腱撕裂傷、夾擠症候羣不同,這兩者是因爲太痛所以擡不高,五十肩卻是貨真價實的構造問題,也是最簡易的判斷特徵。
▲五十肩若不積極治療恐復發。(圖/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提供)
過了五十歲,還會有五十肩嗎?
會,五十肩「好發」於四十歲到六十歲之間,意思是說,第一次發作的年齡,多在這個年齡區間,但若是沒有積極治療,六、七十歲手還卡住的,大有人在。不信看看爺爺、奶奶們是不是都愛穿前扣式襯衫、抓癢時會叫孫子幫忙抓背?那就是肩關節囊還沾黏的證據啦!三、 睡眠壓痛,休息不會好
睡眠壓痛應該是五十肩最惱人的症狀,也是它與肌肉等其他軟組織損傷時最大的不同。五十肩是一種關節沾黏,疼痛的原因來自於沾黏,一旦保持不動,關節內就會黏得更緊,特別是夜間睡眠長達好幾個小時不動,一翻身往往痛醒。然而,肌肉等軟組織則是需要休息纔會緩解。舉例來說,不小心騎車「犛田」,皮膚破了一大片,膝蓋部位好得最慢,因爲蹲下、起立、走路都需要彎膝蓋,皮膚沒辦法好好修補,自然好得比較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