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素養】三角洲相的鑑別標誌、高考地理綜合思維方法例析!
1.岩石類型單一
三角洲沉積以砂岩、粉砂岩、粘土巖爲主,在三角洲平原中常見有暗色有機質沉積。無或極少礫岩及化學巖,這是與河流相和湖泊相區別之一。碎屑岩的成分成熟度和結構成熟度比河流相高。
2.粒度分佈特徵
由陸向海方向,三角洲砂岩中的碎屑粒度以及分選有變細變好的總趨勢三角洲由陸向海方向,砂岩中的碎屑粒度和分選有變細變好的總趨勢,在C-M圖上,三角洲前緣具有QR和RS段,並以RS段最發育。在概率圖上,遠砂壩沉積的粒度分佈主要由細粒的單一懸浮總體組成,河口壩沉積有三個次總體發育,以跳躍總體爲主,分選好,其它兩個總體含量少,分選差。
3.多種沉積構造
層理類型複雜多樣,河流中沉積作用和海洋波浪、潮汐作用形成的各種構造同時發育。見流水波痕、浪成波痕、板狀和槽狀交錯層理,水平層理以及波狀層理、透鏡狀層理、包卷層理、沖刷-充填構造、變形構造、生物擾動構造等。
4.生物化石混生
海陸混生,原地生長的主要爲廣鹽性生物,如瓣腮類、腹足類,介形蟲等,異地搬運埋藏的主要爲河流帶來的陸生動植物碎片,在一個完整的三角洲垂向層序中海生生物化石多出現於層序的下部,向上逐漸減少,但陸生生物化石向上增多,甚至在頂部出現沼澤植物堆積而成的泥炭或煤層。
5. 發育三層結構和反旋迴沉積層序
三角洲在垂向上出現由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緣、三角洲平原沉積組成的三層結構,前三角洲和三角洲前緣沉積構成下細上粗的反旋迴層序,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沉積爲下粗上細的正旋迴層序。
6.砂體形態
砂體形態在平面上呈朵狀或指狀,垂直或斜交海岸分佈,剖面上呈發散的掃帚狀,向前三角洲方向插入泥質沉積之中,與前三角洲泥岩呈齒狀交叉。高建設性三角洲前緣砂壩的延長方向與岸線垂直,高破壞性三角洲前緣則發育與岸線平行的砂壩或砂堤。
三角洲的亞相沉積特徵
根據沉積環境和沉積特徵,可將河控三角洲相劃分爲三個亞相: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及前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亞相可進一步劃分爲分流河道、陸上天然堤、決口扇、沼澤、淡水湖泊等幾個沉積微相。
①分流河道微相
分流河道是搬運陸源物質的通道,它構成了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的骨架。
(A)巖性:構成三角洲平原體系中的砂質格架,主要爲砂質;發育向上變細的沉積層序。河牀可發育邊灘或心灘。最上部爲含有大量植物根系的粉砂岩和泥岩。
(B)沉積構造:底面有侵蝕面,向上爲較粗的滯留沉積,垂向上具下粗上細的間斷性正韻律。常發育板狀、槽狀交錯層理,具有不對稱波痕及沖刷一充填構造。
(C)生物:化石少見,最底部可見植物碎片。
(D)砂體形態:橫剖面呈透鏡狀,沿河牀呈長條狀;
② 陸上天然堤微相
天然堤分佈在分流河道兩側,平行河道延伸。
(A)巖性:粉砂岩及粉砂質泥岩,粒度向下遊及遠離河道變小。
(B)沉積構造:小波痕層理、透鏡狀層理、水平紋層、植物根系和碎屑以及動物的潛穴。生物擾動構造也很發育。由於洪水期與平水期的交替,天然堤的層序呈粉砂層與粉砂質粘土層互層特點。
(C)砂體形態:橫斷面成楔狀或不對稱的透鏡狀,向河道一側較陡,另一側較緩並逐漸過渡到河道間其他沉積。
③決口扇微相
洪水漫溢河牀,衝破天然堤形成決口扇灘,可形成較大面積的席狀砂層,但比河牀沉積細,與河流相決口扇沉積類似。
④沼澤微相
位於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間的低窪地區,其表面接近平均高潮線。沼澤中植物繁茂,排水不良,爲一停滯的還原環境。
(A)巖性:深色有機質泥岩、泥炭、褐煤,夾有洪水成因的紋層狀粉砂岩,含有豐富的黃鐵礦、菱鐵礦等自生礦物;
(B)生物:富含保存完好的植物碎片,當排水通暢時,泥岩中的有機質不發育,並可見昆蟲、藻類、介形蟲、腹足類等化石。
(C)形態:沼澤沉積約佔三角洲平原亞相沉積的90%,廣泛而穩定分佈的層狀有機質沉積可作爲三角洲平原地層對比的標誌層,根據其分佈範圍,可圈定三角洲平原的大致輪廓。
⑤淡水湖泊微相
三角洲平原亞相的湖泊面積小,水體淺,通常爲3~4m;
(A)巖性:沉積物主要爲暗色有機粘土物質,並夾有泥砂透鏡體。
(B)構造:粘土沉積物顯示極好的紋理。
(C)生物:多見原地生長的軟體動物貝殼;可見黃鐵礦、藍鐵礦,但不成結核,蟲孔發育。
(D)河流支流注入時,可形成小型的湖成三角洲沉積。
(2)三角洲前緣亞相
①水下分流河道微相
水下分流河道是陸上分流河道的水下延伸部分,在向海延伸過程中,河道加寬,深度減小,分叉增多,流速減緩,堆積速度增大。
(A)巖性:以砂岩和粉砂岩爲主,泥質極少;
(B)沉積構造:常發育交錯層理、波狀層理及沖刷一充填構造,並見有層內變形構造;
(C)砂體形態:垂直流向剖面上呈透鏡狀,側向則變爲細粒沉積物。
②水下天然堤微相
它是陸上天然堤的水下延伸部分,爲水下分流河道兩側的砂脊,退潮時可部分地出露水面成爲砂坪。
(1)巖性:沉積物爲極細砂岩和粉砂岩;常具有少量的泥質夾層;
(2)粒度:砂岩粒度概率曲線爲單段或兩段型,基本上由單一的懸浮總體組成。
(3)沉積構造:波狀層理爲主,局部出現流水的、與波浪共同作用形成的複雜交錯層理。
(4)有時可見植物碎片。
③分流間灣微相
它是水下分流河道之間相對凹陷的海灣地區,與海相通。當三角洲向前推進時,在分流河道間形成一系列尖端指向陸地的楔形泥質沉積體,稱爲“泥楔”。
(A)巖性:以泥質沉積爲主,含少量粉砂和細砂,砂質沉積物多是洪水期河水漫溢帶來沉積的,常呈薄透鏡體;
(B)沉積構造:泥岩發育水平層理,砂岩具有透鏡狀層理,可見浪成波痕及生物介殼和植物殘體等,蟲孔及生物攪動構造發育;
(C)在層序上,下部爲前三角洲粘土沉積,向上變爲富含有機質的沼澤沉積。
④(分流)河口砂壩微相
它是在分流河道入海口附近形成的砂質淺灘。海水的沖刷和簸選作用,使泥質沉積物被帶走,砂質沉積物被保存下來,分流河口砂壩沉積物主要由分選好、純淨的細砂和粉砂組成。
(A)巖性:主要是砂岩及粉砂岩,分選磨圓都很好,缺乏泥質組分;
(B)沉積構造:槽狀、楔狀交錯層理,小波痕交錯層理,浪成交錯層理,層面可見有波痕構造。有時可見氣脹構造、泥火山或底闢構造;
(C)生物:化石稀少,偶有破碎介殼分佈。
(D)砂體形態:在平面上多呈新月形,或與河口平行的伸長形,橫剖面呈雙凸的透鏡狀。
⑤遠砂壩微相
遠砂壩位於河口砂壩向海側的前方,坡度向海緩緩傾斜,又稱爲末端砂壩,沉積物比河口砂壩細。
(A)巖性:主要爲粉砂岩和少量泥岩;常形成泥質粉砂岩層。
(B)沉積構造:發育水平層理、砂紋交錯層理、波狀交錯層理和波痕以及沖刷一充填構造。
(C)生物:可有底棲生物生活,含有生物化石及潛穴遺蹟,生物擾動構造非常發育。
(D)砂體形態:多爲延伸較遠的層狀,一般均分佈在河口砂壩之下,前三角洲粘土沉積之上。遠砂壩與河口砂壩沉積一起構成一個典型的、向上變粗的垂向層序,這是與河流相沉積層序的重要區別 。
⑥前緣席狀砂微相
河口砂壩、遠砂壩受到波浪、潮汐和沿岸流強烈改造和再分佈,併發生側向遷移,呈席狀或帶狀廣泛分佈於三角洲前緣,形成三角洲前緣席狀砂體。
A)巖性:細砂岩及粉砂岩,分選好,成熟度高,質純,可成爲很好的儲集層;
B)沉積構造:發育平行層理及砂紋層理;
C)生物:化石稀少;
D)砂體形態:砂層面積較大,層厚向岸加厚,向海逐漸變薄;推薦關注地理圖文
E)它是破壞性三角洲的沉積微相類型,在高建設性三角洲相中不發育。
(三)前三角洲亞相
前三角洲位於三角洲前緣的前方,是三角洲沉積最厚的地區。沉積物大部分是在浪基面以下深度範圍內形成的,基本上不受淺水波浪的干擾。
(1)巖性:主要爲暗色泥岩和粉砂質泥岩,可含少量細砂,有時可見海綠石等自生礦物,富含有機質;
(2)沉積構造:常發育水平層理及塊狀層理;
(3)生物:常見有廣鹽性的生物化石,如介形蟲、瓣鰓類等。隨着向海洋方向過渡,正常海相化石增多,生物潛穴及生物擾動構造發育;
(4)前三角洲暗色泥岩由於富含有機質,可以成爲良好的烴源巖;
(5)前三角洲泥向盆地過渡爲淺海陸架泥質沉積。
3、河控三角洲平面相組合及垂向層序
三角洲內部的平面相組合由陸向海依次爲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緣、前三角洲三個單元。
在發生進積作用的情況下,三角洲的垂向層序具有“海退”旋迴的特點,從下向上巖性表現爲從泥岩(頁岩)向砂岩的過渡,具有典型的三層結構:
(1)下部:前三角洲和淺海環境沉積的暗色、富含有機質的泥岩;
(2)中部:以發育淺水、受海水擾動的三角洲前緣砂體爲特徵,具有典型的向上變淺變粗的沉積序列;
(3)上部:爲夾有淺色分流河道砂體的大量暗色層(深灰色至黑色),爲沼澤廣泛發育的三角洲平原環境。
例一、影響氣候因素和描述
①太陽輻射因素:
緯度較低,正午太陽高度較大,太陽輻射較強,氣溫較高。蒸發也較強。
②大氣環流因素:
包括氣壓帶、風帶、季風。低緯信風;中緯西風;極地東風大陸東岸季風。
③地形因素:
a.擋升作用:海拔越高,氣溫越低;海拔越高,氣壓越低。海拔越高,空氣稀薄。
b.阻擋作用(坡向):陽坡光熱足,蒸發強;陰坡光熱少,蒸發弱;迎風坡多地形雨。背風坡少雨,背風地帶氣流下沉,較乾燥,產生焚風效應,較乾燥暖熱。 c.地形起伏:(或地形走向)窪地或盆地易積聚冷或暖空氣;地形開闊平坦則利於氣流暢行擴散。地形狹窄不利於與周邊進行水熱交換。風向與谷地平行,則產生狹管效應。
④海陸位置(或海陸分佈)因素
a.距海近則水汽足,氣候海洋性強;深居內陸,地形封閉,降水稀少,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大,氣候大陸性強。
b.海陸分佈相對面積大小影響氣候分佈。
c.海岸線曲折使水汽深入內地,增加溼潤程度。
⑤洋流因素:寒流降溫減溼,暖流增溫增溼。
⑥下墊面因素:裸地增溫快,氣溫日、年較差大;水域、溼地、綠地增溫緩,氣溫日、年較差小於裸地;地面反射率如冰雪反射率大,氣溫低。大湖效應;
⑦人類活動因素:熱島效應、c02溫室效應、造林、修水庫、保護溼地等對區域的氣溫變化有影響。
例二、河流地貌形成及變化的原因:內力作用+外力作用
(1)內力作用:
地殼運動:水平:擠壓或張裂。垂直:斷層、地層上升或斷裂下陷;一般沉積地貌形成時地殼下沉或地勢低窪,地殼穩定;侵蝕地貌形成時地殼上升。
(2)外力作用:風化作用;侵蝕作用;搬運作用;沉積作用;固結成巖。
(3)分析推理過程的注意點: a.注意時間和空間(水平、垂直)的演變循序及狀況。
b.注意演變過程氣候(氣溫、溫差、光照、降水、蒸發強度、溼度、風力、風向、氣象災害)、水文(流量、流速、水溫、洋流、波浪、水循環過程)、地形坡度、坡向、地質構造、巖性、地質災害、冰川、植被等要素對地貌變化過程產生的物理作用、化學作用、生物作用、坡體重力作用、水土化學物質的凝固作用等。
c.注意內外力作用的間歇性影響。注意侵蝕速率與沉積速率大小的對比關係。
d.某時段某地理因素處於影響的突變活躍期→受其影響的地理現象波動性大,變化幅度大。例如:地殼水平或升降運動→地勢落差變大→地貌變化大。再如:暴雨→地表徑流量的突增→流速加快→流水侵蝕加強→河道排水不暢→洪澇災害→滑坡、泥石流突發→形成堰塞體(湖)。西北乾旱區春、夏季日溫差大→內流河流量有日變化大的現象。
e.地殼擡升過程→流水侵蝕作用才更強烈。斷裂下陷→形成谷地盆地→利用流水堆積。
f.河流源頭有向源侵蝕現象;中游下蝕爲主;下游側蝕爲主,沉積作用加強。侵蝕強度與流量、流速、巖性、地殼運動、水災等因素有關。
g.注意題中特殊情景,即不符合正常地理規律而發生的過程和現象,要透過材料分析特殊情景。例如人爲幹憂、突發性災害、氣候反常、局部地方性地形地勢、下墊面變化因素的影響等。
例如:
鳥足狀三角洲(密西西比河三角洲•鳥足狀三角洲)
在波浪作用較弱的河口區,河流分叉爲幾股同時入海,各叉流的泥沙堆積量均超過波浪的侵蝕量,泥沙沿各叉道堆積延伸,形成長條形大沙嘴伸入海中,使三角洲外形呈鳥足狀。由於這種叉道比較穩定,兩側常發育天然堤,天然堤又起着約束水流的作用,使叉流能夠繼續向海伸長。天然堤一旦被洪水沖積,就會產生新的叉流。
再如:河流階地A形成過程
①先側蝕和沉積發育一個相當寬廣的河漫灘;
②地殼擡升,流水下蝕,使得原來的河漫灘高於一般洪水位,原先的河漫灘形成階地。
③如果地殼多次間歇性上升,就能在河谷兩側形成多級階地。
例三、沙源分析
1.坡地---河流中上游植被覆蓋率低;土質疏鬆;坡度大,流速快,搬運能力強;迎風坡;多暴雨;斷裂帶岩層破碎;風化及侵蝕作用強;人類活動頻繁;水土流失;泥沙入河多。
2.灘地—河灘;邊灘;海灘;湖灘;+風力大或海潮頂託。
3.沙漠—氣候乾旱;蒸發強;晝夜溫差大;風化劇烈;風蝕強烈;風力大;搬運作用強;人類活動過度干擾;春季氣溫回升;積雪融化;地表裸露;植被稀少;古殘丘分佈多。
4.風力搬運、沉積過程注意地形(走向、坡向、封閉度或開闊度、狹管效應)因素影響及風力(大氣環流、熱力環流、季風的風向的大小及變化的影響;植被覆蓋影響;沙土顆粒大小、沙土含水率影響。
5.人類干擾---過度開墾;過度放牧;過度砍伐;過度用水;過度建設;過度開礦;圍湖造田;破壞植被。
例四:影響植物生長的自然因素
①氣候:熱量、光照、降水量、蒸發量、氣溫日較差、溼度、風力、風向、氣象災害。
②地形:類型、坡度、坡向、面積及變化;
③土壤:深厚或淺薄、肥沃或貧瘠、疏鬆或板結、酸性或鹼性、礦物質和有機質含量、土壤含水。
④水源:地表水和地下水
分析植被問題幾個觀點
a.環境條件影響着植物的分佈,植物對於生長的環境有明顯的指示作用。
b.氣候和土壤是對植物生長影響最大的環境因素。植物生長必須有一定的熱量、光照和水分,這主要取決於氣候狀況;植物生長所需的營養元素主要取決於土壤。
c.普遍情況下,植物的分佈緯度和海拔決定性因素是熱量;
d.乾旱區植物生存決定於水源;中國北方降水較少,同海拔相比陰坡蒸發較弱,陰坡土壤水分更足,植物生長好於陽坡。
e.中國南方年降水量豐沛,又受冬夏季風影響,則陽坡光熱水更足,陽坡植物生長好於陰坡。
f.地方性分異現象應注意其特殊的自然環境。如沙漠中的綠洲是水分足;熱帶乾熱河谷不生長高大林木,只有草本和低矮灌木。
g.受火災、火山、地震、滑坡等自然災害影響下短時間內植被覆蓋率低。
h.低海拔山地人爲干擾下自然植物羣落的植物類型較少。
i.植物羣落中有競爭優勢強的植物分佈,則其植物種類較少。
植物的分佈與自然環境
①植被不適應環境——分佈稀疏:說明該地區不具備植物生長的自然條件。
②植被適應環境——植被生長好,說明植被具有適應該地區環境(尤其是惡劣環境)的生長習性。主要從根、葉、莖形態特點,生長速度等方面分析其環境(惡劣環境)的適應性。a.根系發達:耐旱、耐貧瘠和抵抗強風。
b.葉子:葉片厚,有蠟質層,反射陽光,減少蒸發,可抗旱;葉子細小可防蒸發、防熱量散失。
c.莖:粗壯,儲水量大;傾斜,說明當地風力大。
d.形態:匍匐在地面,植株低矮,可防強風、保暖、耐土壤貧瘠。
e.花色鮮豔:光照充足,可吸引動物爲其傳播花粉。
f.生長速度快:可適應當地氣溫暖季短或雨季短。
g.分佈:高緯度或高海拔的植物,一般是耐寒,耐旱,耐瘠薄,抗風。乾旱區或高海拔植物喜光。低緯度低海拔植被喜光喜熱喜水。
h.植物羣落的垂直分層現象,如地面上高樹、矮樹、灌木、草本的分層與光照有密切關係。
i.羣落的結構越複雜,羣落內部的生態位就越多,羣落內部各種生物之間的競爭就相對不那麼激烈,羣落的結構也就相對穩定一些。種間競爭過程,具有相似生態習性的植物種羣,尤其是密度大的種羣,植物的生長速率、個體大小、抗逆性及營養器官的數目等都會影響到競爭的能力。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推薦關注防失聯純地理知識公衆號——圖文地理
注:本文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應公衆號命名規則要求,原譚老師地理工作室更名爲地理圖文,譚老師講地理更名爲圖文地理。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