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分析】2021年高考全國甲卷文綜地理部分、中國高考報告2024命題聚焦關鍵能力,突出思維品質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甲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部分)
注意事項:
1. 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准考證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 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後,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塗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乾淨後,再選塗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 考試結束後,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併交回。
一、選擇題:本題共35小題,每小題4分,共14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
醫用注射劑瓶和用於加工它的玻璃管的生產過程對水、空氣等環境條件要求嚴苛。世界最大的高端玻璃管生產企業德國某公司,通過對浙江麗水、四川成都、江蘇無錫等地比較,最終選定在具有相關產業和生態環境優良的麗水某山間小鎮建生產廠:2017年,從德國進口高端玻璃管制成醫用注射劑瓶的生產廠投產;2020年,高端玻璃管生產廠投產。完成1~3題。
1. 該公司選擇在中國建生產廠,主要是因爲中國( )
A.原材料充足 B.市場廣闊
C.技術先進 D.勞動力價格低
2. 該公司最終選定在麗水建生產廠,看中的主要人文地理條件是( )
A.基礎設施 B.商業氛圍
C.科研實力 D.配套產業
3. 麗水山間小鎮的生態環境也是吸引該公司投資的重要條件。這說明與大城市相比,該公司在山間小鎮建生產廠,可以( )
A.提高產品質量 B.降低車間環境淨化成本
C.增加產品產量 D.降低廢棄物處理成本
2011年日本福島核泄漏事件之後,德國宣佈逐步放棄核電而重點發展光伏發電。圖1示意2014年某日德國電力總需求和電力淨需求的變化(電力淨需求量=電力總需求量-光伏發電量)。據此完成4~6題。
圖1
4. 圖1所示這一天所在的月份是( )
A.3月 B.6 月
C.9月 D. 12 月
5. 隨着光伏發電量的增加,電力淨需求量( )
A.全天性減少 B.時段性增加
C.時段性減少 D.不發生變化
6. 降低夜間的電力淨需求量,關鍵是發展( )
A.火力發電技術 B.光伏發電技術
C.特高壓輸電技術 D.電能儲存技術
增加屋頂的太陽輻射反射率可以減小建築物增溫幅度,降低城市氣溫,從而在一定程度上緩解城市熱島效應。據此完成7~8題。
7. 下列功能區中,安裝高反射率屋頂對城市熱環境影響最大的是( )
A.高密度居住區 B.文教區
C.低密度居住區 D.工業區
8. 安裝高反射率屋頂對降低城市氣溫最明顯的是夏季( )
A.冷鋒過境日 B.低壓控制期
C.暖鋒過境日 D.高壓控制期
珊瑚礁是由造礁珊瑚和其他生物骨骼共同形成的生物質石灰岩,主要分佈在熱帶淺水海域。造礁珊瑚一般生活在距海面25米以內海域。圖2示意珊瑚礁發育的一種模式的不同階段。據此完成9~11題。
圖2
9. 判斷圖示珊瑚礁的發育階段依次是( )
A.②①④③ B.③①④②
C.②④①③ D.③④①②
10. 圖2所示④階段珊瑚礁的形成過程中,海平面可能( )
A.先升後降 B.先降後升
C.持續上升 D.持續下降
11. 西太平洋35°N附近海域也分佈有珊瑚礁,主要原因是這裡( )
A.島嶼衆多 B.受副熱帶高壓控制
C.受暖流影響 D.受東亞季風影響
二、非選擇題:共160分。第36~42題爲必考題,每個試題考生都必須作答。第43~47題爲選考題,考生根據要求作答。
(一)必考題:共135分。
36.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
圖3中陰影示意的M地區曾經是溼地(沼澤),年降水量是年蒸發量的1.2~1.5倍,遠低於英國西部和北部。在羅馬時代,人們對M地區溼地進行了排水嘗試,溼地僅得到零星開墾。17世紀,該地引入荷蘭風車與水利工程技術,溼地得到成片開墾。經過幾百年的開發,M地區已經成爲英國重要的農產品生產基地,但也存在諸多問題。
圖3
(1)分析M地區排水後能夠發展農業的自然條件。(8分)
(2)分析羅馬時代和17世紀對M地區溼地開墾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8分)
(3)推測M地區當前農業發展中存在的主要環境問題。(6分)
37.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圖4所示的我國祁連山西段某山間盆地邊緣,山坡、沖積扇和沖積平原的植被均爲草原,其中沖積平原草原茂盛。山坡表面多覆蓋有沙和粉沙物質。附近氣象站(海拔3367米)監測的年平均氣溫爲-2.6℃,年降水量約291毫米,集中在夏季,冬春季多風。
圖4
(1)說明沖積扇和山坡堆積物中礫石的差異及其原因。(8分)
(2)分析分佈在山坡表面的沙和粉沙的空間遷移過程。(8分)
(3)說明沖積平原水分條件比山坡和沖積扇好的原因。(8分)
(二)選考題:共25分。請考生從2道地理題中任選一題作答。如果多做,則按所做的第一題計分。
43. [地理——選修3:旅遊地理](10分)
地處江西贛州市北部的興國縣,是我國著名的蘇區模範縣和將軍縣,擁有蘇園、將軍館、革命烈士紀念館等衆多紅色旅遊資源。1996年9月,在興國“繞了個彎”的京九鐵路正式通車,興國終於有了第一條直通北京、邁向大江南北的大通道,經濟發展實現第一次提速。2019年底,又有一條“繞彎”興國的鐵路——昌贛高鐵正式通車,“興國彎”再次成爲熱點,興國由此邁入高鐵時代(圖6)。2020年興國縣紅色旅遊接待人數超過300萬人次,同比增長20%左右。
圖6
分析鐵路開通對興國縣發揮紅色旅遊資源優勢、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
44. [地理——選修6:環境保護](10分)
2008年,新疆吉木乃縣對拉斯特河谷近900公頃草原進行封育保護,如今這裡林草茂盛。2020年春季,當地政府爲防止封育區林草自燃,選擇在青草萌發之前的1個月,投放1600頭牛去吃掉積累的枯草和落葉,進行生物防火(圖7)。
圖7
說明採用放牛方式進行生物防火對拉斯特河谷封育區生態環境的有利影響。
202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全國甲卷)
文科綜合能力測試(地理部分)參考答案
1-5:B D B B C 6-11:D A D C A C
36.
(1)與英國大部分地區相比,該地區降水量較少,光照條件較好。地勢低平,利於
耕作。大部分爲沼澤,土層深厚肥沃,適合多種農作物生長。
(2)M地區溼地面積廣,地勢低,抽(排)水工程量大,對動力要求高。
羅馬時代以人力、畜力爲主,排水能力有限,溼地僅得到零星開墾。
17世紀,採用風力排水,排水能力大幅度提高,加之水利工程技術進步,溼地
得到成片開墾。
(3)由於長期種植,土地肥力漸趨下降,作物病蟲害增多。經常的排水和耕作,使
表土流失並淤塞排水溝。化肥、農藥的使用,污染水、土環境。
37.
(1)沖積扇:以沙礫爲主,礫石分選較好,有一定的磨圓度;由流水搬運、沉積而成。
山坡:以角礫爲主,礫石分選較差(大小混雜),磨圓度較差(棱角分明);主要由重力作用形成(海拔較高處可能有冰川作用)。
(2)沙和粉沙物質主要來源於沖積扇。春季、風力強勁。沖積扇地表乾燥,地表沙
粒易啓動。風沙流着山坡爬升,到達一定位置後技沙能力減弱,沙和粉沙沉積
在山坡上。
(3)地勢較低,山坡和沖積扇流水在此彙集,(沖積扇前沿)地下水出露;地表物
質顆粒較細,利於保水;深層土壤冰凍時間較長,利於蓄水。
43.
兩條鐵路的開通,改善了旅遊投資與營商環境,吸引更多投資者來興國縣開發紅色旅遊資源。改善了旅遊交通條件,便於遊客進出,擴大紅色旅遊客源市場,吸引更多遊客前來觀光、休閒和度假。增加就業崗位,提高財政收入,促進旅遊業及其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力促進經濟發展。
44.
牛吃掉易燃的枯草和落葉,有效避免火災對生態系統的破壞;有利於青草萌發和生長;牛糞直接歸還自然,有利於提高土壤肥力。
《中國高考報告(2024)》
高考命題聚焦關鍵能力,突出思維品質
聚焦關鍵能力考查,突出思維品質與創新精神,實現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的轉變,是近年來高考命題改革最顯著的特徵,也是高考綜合改革最大的創新之處。高考命題依託高考評價體系,進一步深化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考查,有效鑑別學生的思維品質、高階思維能力和創新潛能;通過優化考查內容、豐富呈現方式、創新設問角度、創設新的題型等途徑,從思維能力的過程性、思維過程的可視性、材料信息的豐富性、試題要素的靈活性、解題路徑的多樣性等方面增強試題開放性和探究性,鼓勵學生多角度主動思考、深入探究,發現新問題、找出新規律,引導學生在學習和備考中減少死記硬背和“機械刷題”,培養高階思維能力和知識遷移應用能力。高考試題考查的關鍵能力包括但不限於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
1.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
信息識別、獲取與加工要求學生能辨識模型、圖表、數據、文本中的各類信息,從中提取關鍵內容,建立關鍵信息之間的邏輯關聯,並與已學知識進行嫁接整合,將熟悉的背景知識遷移到新的情境中,解決複雜環境中沒有確定答案的問題。高考命題,通過文字、圖形、表格等方式呈現試題,加大試題信息的廣度和容量,考查學生從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材料中進行篩選-分類-概括-連接-轉述關鍵信息的能力。其中,篩選主要體現爲分析過程,包括區分有效信息與無效信息、主要信息與次要信息、排除干擾信息、識別關鍵信息等;概括一般表現爲歸納過程,包括從個別到一般、從特殊到一般等的歸納活動;連接主要表現爲推理過程,主要是指在關鍵信息間建立邏輯關聯,形成相對完整一貫的證據鏈條和關係;轉述往往表現爲理解過程,包括圖文轉化、數形轉化、句式轉化、語義轉化、立場變換等。高考命題越來越重視對學生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的考查,不論是文科試題還是理科試題,如果缺乏良好的信息處理能力,那麼將越來越難以應對未來的高考。
2.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
邏輯推理與論證是指從已知的事實或理論(前提、條件或假設)出發,經由準確、充分的證據鏈(有效信息)和清晰、嚴密的邏輯鏈(相關性、因果性),推導出合理結論的思維過程。邏輯推理與論證着重考查學生根據已有前提和證據邏輯一貫地得出可靠結論的能力,一方面強調邏輯的有效性,另一方面要求證據的可靠性。邏輯推理與論證一般包括以下要素:前提(條件或假設)、證據(數據、文獻、史料、理論觀點等)、邏輯關係(歸納、演繹、因果、類比等)和結論(觀點或主張)。通過比較、概括、推理、綜合等思維方法的學習運用提高學生的邏輯論證能力,促使學生思考時做到清晰、準確、規範、嚴謹,表達時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言之有據。
邏輯推理與論證能力是高品質思維的核心構成要素。有些人善於思考,善於推理,擅長論證,但有些人則不是這樣,個人邏輯思維能力的差異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還將對高考成績產生直接影響。良好的思考、推理和論證能力,都是可以通過系統學習和規範訓練得到改進和提高的。規範、系統的邏輯訓練是具備良好推理和論證能力的基礎,我們至少應該對規範的邏輯形式及論證方法做針對性訓練,這些邏輯形式和論證方法包括但不限於:演繹法(如直言三段論、選言三段論、假言三段論、構造性兩難等)、歸納法(如概括、簡單枚舉法、科學歸納法、統計歸納法等)、類比法(如類比的加強與減弱、類比的五要素等)、因果推理(如穆勒法)、識別常見的邏輯謬誤(如概念偷換、以偏概全、不當類比、虛假因果、因果倒置、錯置關係、稻草人謬誤、薰鯡謬誤、滑坡謬誤、否定前件謬誤、肯定後件謬誤、合成謬誤、分解謬誤、循環論證、證據偏見等)、論證的結構(如垂直模型、水平模型、共同前提、多重結論等)、論證的評估(如評估三要素:觀點、證據、邏輯;評估五準則:清晰、可靠、相關、完整、合理)、論證的構成(如圖爾敏模型)等。
3.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
科學探究是圍繞“科學問題”展開的一系列“求解”過程,是科學精神的具體體現,要求學生合理組織、調動相關學科知識,實施調研、探究或實驗的活動,採用嚴謹求真、實證性的邏輯思維方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並尋求有效的問題解決方案。一是要求學生能夠根據對問題情境的分析,運用實證數據分析事物的內部結構和問題的內在聯繫,以抽象的概念來反映客觀事物的本質特徵和內在聯繫;二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抽象與聯想、歸納與概括、推演與計算、模型與建模等思維方法來組織、調動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對生活實踐情境或學習探索情境的各種問題提出解決的策略性方案;三是要求學生能夠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合理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的知識與能力,實施調研、探究或實驗活動。與科學探究類似,思維建模(包括數學建模、物理建模等)能力是將思維過程模型化、可視化、可運算的能力,主要包括科學抽象、核心變量選擇、模型建構、理想實驗、科學推理與數學運算等環節。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的考查在數、理、化、生等理科學科中更爲突出,主要以各種模擬情境的科學實驗與科學場景,把科學研究活動中的重要步驟、核心環節、主要參數,以圖文、數據形式進行問題設置,考查學生科學探究的能力。
4.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能力
批判性思維和辯證思維要求學生具有獨立思考的能力,能夠自覺運用分析推理、邏輯論證、甄別加工等方法,使用可靠的證據,得出自己的觀點,解決實際問題。對於高考試題而言,批判性思維考查形式一般表現爲:獨立提出問題、評估證據與理由、揭示隱含前提、開放與競爭性結論、構造替代論證、闡釋或評估可能的後果等。概括來講,批判性思維以質疑和提出問題爲起點,以獲取證據、進行分析推理爲過程,以得出有說服力的結論爲結果。心智開放、獨立思考、敢於質疑是批判性思維的必備品質,訓練有素的邏輯推理與論證分析能力以及高水平的證據獲取、評估與運用能力是批判性思維的必備技能。辯證思維旨在反映事物的本來面目,揭露事物內部的深層次矛盾,揭示事物的必然聯繫及其發展趨勢。創新思維是辯證發展觀的具體體現,指人們革舊布新和創造新事物的能力,要求人們運用開放性、系統性、辯證否定和發散性的思維,提出新問題、創建新設想、發現新方法、得出新觀點,創新思維是創新人才培養的本質要求。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各有側重,但兩者高度吻合乃至重疊的地方非常多,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兩者之間密不可分、相互包含、相互促進,均強調獨立開放、敢於質疑、多角度的思考方式。批判性思維與創新思維就是要引導高中教學改變追求唯一標準答案、總結答題套路等重複、機械、固化的訓練模式。
5.語言組織與表達能力
語言是指信息輸入和認知加工之後的具體呈現,它同時也是一個人學科知識、專業素養、思維過程、邏輯論證的具體表現。語言表達考查學生能夠運用規範和富有邏輯性的語言進行清晰、有條理的書面表達,能夠準確地運用學科術語表達抽象的概念和學科知識。可以說,語言組織與表達是思維世界的具體呈現。語言組織與表達一般包括以下幾個要素:核心概念、邏輯推理與論證的過程、事實證據、觀點與結論、專業的術語或符號等。具體來講,它要求學生根據應對問題情境的需要,能夠合理組織、調動各種相關知識,準確傳達信息並進行交流溝通;根據不同的具體情境,選用口語、書面語等不同語體並靈活轉換;熟練運用圖像、圖表、圖片表達思想和觀點,藉助口語、書面語或繪圖等方式表達抽象的概念;靈活運用各種文本形式準確表達個人的情感、思想和觀點;能夠根據情境需要,運用外語進行交流;理科試卷還特別要求運用專業術語、有邏輯地展示解題的過程,或者寫出實驗思路、撰寫實驗報告等。
當然,需要特別指出的是,上述五大關鍵能力是相對於所有學科共性而言的,各學科在能力側重點和表現形式上有所差異,譬如,科學探究與思維建模能力往往在理科學科中表現顯著,而在文科學科中則不是那麼突出;又譬如,信息獲取與加工能力在文科學科和理科學科中的要求也存在顯著差異。因此,我們對於學科關鍵能力的理解不能一概而論,一定要結合學科屬性和特徵,來理解和把握學科關鍵能力。我們初步總結出了一個學科關鍵能力的清單,供一線師生參考:語文關鍵能力主要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文學鑑賞與審美、語言構建與運用、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數學關鍵能力包括數學抽象、直觀想象、數學建模、數學邏輯、數學運算、信息獲取與加工、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英語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語言理解與表達、批判性思維;物理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模型建構與應用、科學探究、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化學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科學探究與創新、模型建構與應用、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生物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模型建構與應用、科學探究與實驗、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歷史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唯物史觀、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政治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唯物史觀、辯證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地理關鍵能力包括信息獲取與加工、邏輯推理與論證、模型建構與應用、區域認知、綜合思維與比較思維、批判性思維、語言組織與表達等。
綜上所述,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的高考內容和命題改革,就是要實現從“考知識”向“考能力素養”的轉變,實現從“解答題目”向“解決問題”的轉變,實現從傳統的“考查內容”一維模式向“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模式的轉變,着重考查學生的思維品質、思維過程和關鍵能力,進一步深化試題的情境創設和呈現方式,加大試題的開放性和探究性,積極引導高中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上述關鍵能力是實現上述改革目標最重要的改革抓手,只有深刻認識高考命題改革與關鍵能力及思維品質之間的內在關聯,着力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思維品質和學科素養,纔能有效應對新高考。
《中國高考報告(2024)》
如何理解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和學科素養之間的關係?
編者按:2024年版《中國高考報告》叢書出版發行12種,其中,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2024》《高考政策與命題解讀2024》《高考評價體系解讀2024》由新華出版社出版發行,高考藍皮書《高考試題分析》(2024版,9科9種圖書)由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鑑於近期市面上出現了冠以“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等名義的圖書,其封面設計及版式體例與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系列叢書高度近似,容易引起混淆和誤購。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研發團隊表示,除新華出版社和首都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發行的上述系列圖書以外,其他出版社出版發行的冠以“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學術委員會”等名義的圖書均與高考藍皮書《中國高考報告》研發團隊無關。
《課程標準》是高考命題的主要依據,《高考評價體系》是高考命題的實踐指南。《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是全面把握和深入理解高考考查內容和考查要求的核心文本。《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了“學科素養本位”,《高考評價體系》指出在“四層”構建中,“核心價值”起到方向引領作用,“學科素養”承接核心價值的方向引領,統攝關鍵能力與必備知識。“學科素養”在知識、能力、價值、素養這四者中起着統攝作用,是釐定這四者內在邏輯關聯的重要入口。《課程標準》指出,“學科素養”是學科育人價值的集中體現,是學生通過學科學習而逐步形成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高考評價體系》提出,“學科素養”是指即將進入高校的學習者在面對生活實踐或學習探索情境時,能夠在正確的思維價值觀念指導下,合理運用科學的思維方法,有效整合學科相關知識,運用學科相關能力,高質量地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品質。通過對比分析不難發現,兩個概念在表述上雖各有側重,但有着內在的統一性,主要表現爲:第一,學科素養包括了核心價值、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三個核心要素;第二,學科素養是一種綜合品質,它是在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通過學科學習)生成的;第三,學科素養不是知識、能力、價值的簡單相加,也不是一種靜態的知識或能力,而是在一個動態的綜合和生成過程。鑑於上述分析,學科素養是在真實情境中高質量完成特定學科任務所需要的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等各種素質要素的綜合性素質結構,表現出“綜合性”“生成性”和“不可直接觀測性”三個典型特徵。“綜合性”是指學科素養是多種素質要素(知識、能力、價值)的內在綜合,不是簡單地拼湊或相加,是學生調動、整合和運用知識、能力、價值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表現。“生成性”是指學科素養不是一種靜態的既定的結構或品質,而是在完成特定學科任務中動態生成和演化的。“不可直接觀測性”是指學科素養作爲一種綜合生成的內在品質和素質,很難或不能被直接測量與操作,它只有通過學生在處理特定學科任務時所展現出來的“關鍵行爲表現”得到觀測或衡量。
學科素養的概念界定和釐清雖然解釋了學科素養的本質屬性和基本構成要素,也即學科素養由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構成,其中核心價值起到方向引領作用,關鍵能力是支撐和體現科學素養要求的能力表徵,必備知識是培養能力、達成素養的基礎。但上述概念界定並非操作性定義,在實際測評中難以操作或評估,因此,在測評實踐中必須對學科素養進行操作化。所謂操作化,就是將學科素養通過科學有效的手段轉化爲可測量、可評估的變量或關鍵行爲表現。
我們知道,學科素養是在一個又一個真實情境中通過完成學科任務而展現出來或生成的綜合品質,人們不能或很難直接觀測到,尤其是在紙筆測試中,能夠直接客觀科學觀測和衡量的是學生在處理特定學科任務時所展示出來的“關鍵行爲表現”。高考命題的“素養導向”就是通過特定的情境創設,考查學生調動、運用必備知識與關鍵能力、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完成特定的學科任務的綜合表現,而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中可以被觀測的關鍵行爲表現就成爲學科素養操作化定義的關鍵抓手和主要依據。也即,高考在紙筆測試中最有效的學科素養測量手段可能在於考查學生如何調動、整合和運用必備知識、關鍵能力與核心價值完成特定學科任務的綜合表現。
根據可直接觀測的難易程度進行區分,“必備知識”是最容易被觀測的,必備知識主要由陳述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構成,其中陳述性知識回答的是“是什麼”以及“爲什麼”,程序性知識回答的是“做什麼”以及“怎麼做”,必備知識一般表現爲基本事實、基本概念、基本命題、基本技術與基本原理組成的基本知識體系。“關鍵能力”屬於可觀測的類型,國際上很多選拔性或評價性考試如SAT(美國高中畢業生學術能力水平考試)、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等主要考查的就是關鍵能力。關鍵能力可以通過客觀科學的測量技術和手段進行觀測,且有着相對成熟的測量技術和經驗,主要包括空間推理、直觀想象、邏輯推理與論證、信息獲取與加工、思維建模與科學探究、批判性思維與辯證思維、綜合闡釋與判斷等。“核心價值”屬於部分可觀測的類型,核心價值具有很強的主觀性,是在各學科中起着價值引領作用的思想觀念體系,是在面對現實問題情境是表現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綜合,包括但不限於理想信念、價值立場、愛國主義、以人民爲中心、法治意識、品德修養、奮鬥精神、責任擔當、科學理性、包容公正等。核心價值是可以通過特定的技術手段來進行觀測的,在高考試題中,通過特定的價值觀情境或學科任務創設,引導正確價值觀的培養培育,同時那些擁有正確價值觀的學生亦能準確高效地作答。需要指出的是,核心價值因其主觀性屬性,導致它無法像必備知識那樣進行完全客觀的測量。“學科素養”屬於不能或很難被直接觀測的類型,正如前文反覆論證,學科素養是在一個又一個真實情境中通過完成學科任務而展現出來或生成的綜合品質,人們不能或很難直接觀測到,尤其是在紙筆測試中,能夠直接客觀科學觀測和衡量的是學生在處理特定學科任務時所展示出來的“關鍵行爲表現”,高考在紙筆測試中最有效的學科素養測量手段可能在於考查學生如何調動、整合和運用必備知識、關鍵能力與核心價值完成特定學科任務的綜合表現。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基於學科素養概念的界定,上面對必備知識、關鍵能力、核心價值和學科素養的內在邏輯關聯進行了討論。基於以上討論,做以下幾點判斷:
第一,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標誌着評價準則實現由“學科知識本位”向“學科素養本位”的轉變,是人才培養和考試內容改革的根本性變革,意味着傳統的以知識點的多少(考試大綱)和知識掌握的深淺程度(布魯姆的識記、理解、應用、分析、綜合、評價)爲核心的評價標準不再是高考的主要評價標準,新高考主要考查學生調動、整合和運用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等素質要素高質量完成特定學科任務的綜合品質,也即堅持學科素養導向。
第二,高考命題素養本位就是通過特定情境創設,考查學生調動、運用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完成特定學科任務的綜合表現。學科素養本身具有不可直接觀測性,它往往需要通過觀測任務過程中的知識、能力和價值的關鍵行爲表現來進行考查。“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成爲高考命題改革的重要方向,鑑於此,我們在“三無三不”的基礎上,提出了“無任務,不立題”的主張。需要指出的是,不少人可能較難對情境和任務進行區分,但這兩者的指代和側重是不同的,舉例來說,在某一個實驗中,情境指的是科學實驗的條件(由參數、圖表、數據、儀器等構成),學科任務是達成實驗目標(如通過實驗研製出某種新的合成物)。
第三,學科素養不是必備知識、關鍵能力和核心價值的簡單相加,量的積累並不必然帶來質的飛躍。大量的、零散的知識或單一的能力都無法有效轉化爲學科素養,這也就意味着傳統應試教育的以量取勝、死記硬背、“機械刷題”在面對新高考時將逐步失效。
第四,關鍵能力是生成學科素養不可或缺的條件或前提,脫離關鍵能力談學科素養有如緣木求魚,這也意味着關鍵能力成爲教與學以及高考命題考查的重點。學科素養的培養以及素養本位的考查離不開必備知識。脫離必備知識談學科素養同樣是無源之水,學生只有具備系統化、結構化學科知識,才能具備解決學科任務的基礎。一線師生要避免從一個極端(知識唯一論)走入另一個極端(知識無用論)。
第五,知識、能力、價值和素養這四者相互關聯、內在統一,任何將這四者割裂開來,或者將知識視爲能力和素養的對立面,認爲積累知識和培養能力是相沖突的,或者站在素養的角度認爲能力和知識是過時或無用的,這些看法都是錯誤且有害的。
課程標準和高考評價體系指導下的高考命題通過構建“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四層考查內容。作爲有機整體,“四層”考查內容之間有着清晰的內在邏輯關係:核心價值是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考查中體現出的正確方向、正確價值觀、正確方法論、健康的情感態度等;學科素養反映核心價值,是在複雜情境中對必備知識和關鍵能力的綜合運用;關鍵能力是以必備知識的學習探索爲載體培養出來的,表現爲對必備知識的運用,是形成學科素養的必要前提;必備知識的積累是形成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的基礎,在對關鍵能力和學科素養進行考查時,必然涉及對必備知識的考查。
15G備考資源,隨問隨答,專題設計,優質課件,請掃碼加入知識星球
注:本文由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自我們都愛地理、中學地理研究、中學地理課、匠心地理、輕輕鬆鬆學地理、高考地理、講地又講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這般學地理等各地理公衆號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併致謝!若引用不當可以隨時文末留言聯繫註明來源或刪除。
順手點擊文末四符
分享收藏在看點贊
這是我們堅持不斷
持續不停更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