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永續不能只靠AI

(圖/華東局微信公衆號)

擔憂地球暖化,加上響應聯合國的號召,永續已成各國政府與大企業都重視的運動。企業不能只追求利益,必須重視社會責任,所以先前強調企業社會責任CSR,如今則結合ESG,也就是環境、社會與公司治理,再具體追求聯合國提出的永續發展目標(SDGs)。最常被提到的永續面向是環境保護,尤其是碳排放要「淨零」。

最近AI人工智能大行其道,很多政府部門與企業也紛紛強調要結合AI推動永續。針對AI與永續的關聯,主要觀點都是AI可讓生產與管理決策更有智慧、更有效率,這樣就可避免不必要的損耗,這符合環境E與治理G的層面;AI也可幫助瞭解社會各層面的觀點,這是社會S的層面。

然而,這樣就是永續嗎?永續到底是什麼?最簡單的說法,永續是留給下一代一個不比現在差的地球,這也是爲什麼在環保層面要強調碳排放「淨零」。「淨零」才能不要再惡化。但不比現在差的地球只是最低門檻而已。而且要怎麼知道地球不比現在差?單純看碳排放淨零就夠了嗎?關鍵就在文史研究。

聯合國早在1965年到1972年就制定《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並在2015年提出永續發展目標,其中之一就是「捍衛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文化和自然遺產也包括無形資產,例如前人的記憶、傳統文化、習俗及生活形式等。

想要永續發展,不讓地球持續惡化,只是最低標準而已。而且不讓地球惡化,也要知道並記錄最近的情況,才能確保沒有惡化。更積極一點是應讓地球恢復到更好的過去,正式從這個意義出發,文史很重要。所謂的文史永續,不只是讓前人的文化與記憶可永久保存,還在於指導我們,努力讓地球可以復原到前人記憶中的美好生活年代。

舉例來說,臺灣藝術大學旁邊是板橋的湳仔溪,前幾年曾充滿惡臭,現在因新北市水利局積極改善,已乾淨許多。

透過文史研究可發現,湳仔溪曾被稱爲板橋的「母親之河」,在50年代前還有各種魚類,家家戶戶常在水裡嬉戲,也舉辦過龍舟比賽。當年的親水環境透過文史研究再度鮮明化,這正可以當成在地居民與企業努力的永續目標。

如果只強調AI而沒有文史研究,永續就只是偏重人工智能與效率提升,這樣或許可幫助我們不讓地球再惡化,卻不太容易指引我們未來的努力方向。結合前瞻的AI,深入文史研究,才能讓永續更全面、更有人性。(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