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假訊息不能靠AI

(圖/本報系資料照)

AI正在大行其道。一時之間蔚爲顯學,幾乎什麼都離不開人工智慧。在AI的各個領域之中,機器學習廣受關注,至於更進一步、可以自動進行特徵工程的深度學習,因爲可以自動學習並找出人類都未必注意到的衍生變數,因此對大數據的分析以及預測效果往往更佳。

Al可以用來辨別假訊息,也可以用來製作假訊息。不過目前的研究顯示,如果想從形式去辨別訊息的真假,現在主要只能應付Al製造的假訊息;對於人工製造的假訊息,還不容易以Al直接進行辨別。這種技術性的對決,兩邊應該都會持續進步,例如當AI辨識假訊息,主要還是以文字爲主的時候,AI製造假訊息就已經提升到了深僞影片。

不可否認,AI是對抗假訊息的有效工具,但是絕對不能把AI當成唯一與最終的判斷標準,否則不只是對言論自由理論的顛覆,也是對於人類自由的剝奪。因爲從言論自由理論的發展來看,最早的彌爾頓強調的是由人類的理性來自行判斷真理與對錯,而且真理可能過很久纔會發現,甚至永遠不會發現;接棒的密爾則強調真理的思辨與選擇,是人類的權利;到了20世紀,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大法官霍姆斯提出的「觀念市場」論述更是大放光彩。

最近幾年,有一些學者用實證主義的角度出發,要去驗證觀念市場是否因爲假訊息的泛濫,而出現經濟學所說的市場失靈情況。在此同時,透過AI來辨識假訊息的想法更是大行其道。兩者一結合,幾乎可能推論出AI是比人類輿論更好的辨別訊息真假的工具。

這其實完全搞錯方向。首先,言論自由的知識論傳承,本來就不是實證主義,而是實用主義,也就是相信這樣的主張對人類社會的進步有利。正因如此,即使很多人不太相信「真理越辯越明」,卻始終支持言論自由,這反映的就是實用主義的精神。

其次,要探討觀念市場是否出現市場失靈,要先知道到底觀念市場在哪?這個市場不是存在於網路等輿論空間,而是存在於每個人自己的心智,也就是每位公民的獨立判斷能力,就是一個觀念市場。就此而言,他人的論述、學者的研究、AI的辨識,都只是參考,絕不能取代每位公民對真假對錯的判斷。一旦讓AI取代了人類的判斷,也就形同剝奪了人類的理性權利。

AI是很棒的工具,但是對抗假訊息絕不能都靠AI,而要靠公民的理性思辨。都靠AI要擔心的不是會出現機器人統治,而是會出現控制AI者的極權統治。(作者爲國立臺灣藝術大學廣播電視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