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個“消失”的亞洲國家,要出現了?
文|凱風
“如果沒有改變,日本將會消失”。
這是馬斯克針對日本人口發出的警告。
01
日本,正在遭遇新的“失去的20年”,這次是人口。
當日本股市從谷底蹣跚爬坡,終於回到35年前的歷史高點,人口卻又給復甦中的經濟重磅一擊。
近日,日本厚生勞動省發佈人口動態統計結果顯示,2023年日本出生的嬰兒數量爲75.86萬人,較前一年減少了5.1%,創下有統計歷史以來的最低水平。
一個1億多人的國家,每年出生人口僅有70多萬人,而死亡人口卻多達159萬人。
每個嬰兒出生,就有超過2個老人死亡,這種局面想想都可怕。
這也意味着,自2009年達到人口峰值以來,日本總人口已經連續14年下降,從高峰時期的1.285億人減少到如今的1.24億人。
要知道,泡沫經濟時期(1980年代),日本總人口規模一度位居全球第七,如今已經滑落到全球第11位。
不僅被墨西哥、巴基斯坦、尼日利亞、孟加拉國等一路趕超,甚至不及廣東省。
數據顯示,目前廣東省常住人口高達1.27億人,而實時人口達1.5億人。
雪上加霜的是,少子化與老齡化雙重夾擊。日本不只是成爲全球出生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更是全球老齡化率最高的國家,沒有之一。
目前,日本65歲以上人口占比逼近30%,連續多年雄居全球第一。而到了2070年,這一比例或將擴大到40%。
更嚴峻的是,日本的人口滑坡仍未看到終點。
根據日本官方預測,到2056年,日本總人口將跌破1億大關,而2070年左右將減少到8700萬人。
對於這一局面,不只是馬斯克兩次發出警告,就連日本官方也直言不諱,可見不是危言聳聽。
據環球網報道,日本首相輔佐官森雅子日前接受採訪時稱,日本的出生人數“不是逐漸下降,而是直線下降”,出生率下降將破壞社會安全和經濟發展。
她警告稱:“如果繼續如此,日本就要消失了。”
02
與日本難兄難弟的,是韓國。
早在20年前,英國牛津大學人口學家大衛·科爾曼就發出預警,“韓國有可能成爲全球首個消失的國家”。
如今,韓國與日本,正在輪番陷入“消失”困境。
近日,韓國統計廳發佈最新人口統計,韓國2023年第四季度的出生率爲0.65,爲有數據統計以來首次跌破0.7,再創歷史新低。
從全年數據看,韓國2023年新生兒總人數爲23萬人,總和生育率0.72,均創下歷史新低。
要知道,一個育齡婦女在整個生育週期至少要生育2個以上孩子,才能保證正常的世代更替。
簡單估算,韓國人口出生率已經降到了4.4‰左右,在世界主要國家中更是位列倒數第一。
要知道,這一數字已經低過陷入人口危機多年的日本了。
自此,韓國人口連續第4年減少。根據聯合國預測,如果趨勢繼續下行,到2100年韓國人口將大幅腰斬,總人口將從5182萬降至2410萬。
受人口困局影響,韓國大量幼兒園、中小學被關停,部分大學也面臨倒閉危機。
根據韓國教育部的數據,截至2022年3月,包括小學和初高中在內,韓國共有3896所學校關停。
由於人口下降對教育存在滯後效應,中小學先行一步,而大學也難以置身事外。
據韓聯社報道,最近5年間(2018~2022年),韓國地方大學共20餘個專業已全部消失,2023年全韓國14所大學的26個專業無人報考。
這還只是開始。一旦趨勢持續,不僅是教育,韓國的養老金、經濟增長都將遭遇問題。
03
日本、韓國,到底怎麼了?
作爲亞洲地區爲數不多的發達國家,日本、韓國雙雙遭遇人口斷崖式下滑的困局,背後的原因究竟是文化層面的,還是其他方面,一直都存在爭議。
但可以肯定的是,生不動的背後,不是能不能生、敢不敢生的問題,而是不想生的困局。
日本最爲典型。
經歷了失去的30年,日本既沒有任何生育限制,也沒有令人生畏的高房價,反而有持續不斷的發錢補貼,生還是不生,更多還是意願問題。
當然,幾乎所有發達國家生育率都不高,這是經濟規律使然。經濟越發達,受教育水平越高,社會保障體系越發達,養兒防老的必要性就越低。
同時,發達地區生育成本過高,因此父母傾向生育更少的孩子,而在既有的孩子身上付出更多的投入。
不過,日本人口形勢之嚴峻,早已超出一般發達國家的範疇,背後還有諸多自身的原因。
這背後,“低慾望社會”是繞不開的概念。
經濟發達、社會保障健全、觀念進步、個人獨立思維盛行是外在因素,而停滯的30年、收入增長預期不復存在、階層固化、全球最“卷”等問題則是更深層次的。
日本的低慾望社會,簡單概括是9個字:不買房、不結婚、不生育。
數據顯示,2023年,日本結婚登記數不足50萬對,創下了1945年以來的歷史新低,媒體將之成爲“結婚冰河期”。
在日本,存在着龐大的單身羣體,給了日本以“超單身社會”之說。數據顯示,日本“獨居家庭”佔比達38%,成爲最普遍的家庭構成。
從觀念到現實,導致了日本人口的長期低迷,低生育陷阱一旦形成,很難再擺脫。
04
日本、韓國,誰會成爲第一個“消失”的亞洲國家?
無論是韓國“消失”還是日本“不復存在”的說法,雖然聽起來有點危言聳聽,但在人口意義上卻不誇張。
“消失”的第一層含義,指的是總體人口的斷崖式下滑乃至腰斬。
人口,往往被視爲綜合國力密不可分的一部分,既關乎超大規模市場的優勢,也關乎民族興衰、國際競爭等方方面面。
長期以來,許多觀點將人口視爲負擔,但在現代化社會,人口不是資源更是創新之源的說法成爲共識。
當全球人口仍舊保持增長態勢,而日韓人口在全球的比重卻節節敗退,影響顯然是深遠的。
“消失”的第二層含義,指的是勞動力人口,尤其是年輕人佔比的慘烈滑坡。
人口不是越多越好,也不是越少越好,相比於總量,更重要的是結構。
當年輕人不斷減少而老年人逐漸增多,無論對經濟增長、養老金可負擔程度都會帶來影響,甚至還會波及資產價格。
一般而言,一個國家年輕人口越多,越容易形成資產泡沫,而老年人增多之後,當初的資產泡沫沒有這麼多人來接盤,房價等資產價格就難以維持。
日本之所以陷入“失去的30年”,除了自身經濟泡沫破裂導致的額資產負債表問題外,人口見頂,尤其是少子化的影響不容低估。
事實上,無論日本還是韓國,都耗費多年提振生育,但結果都不如意。要扭轉趨勢,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