顛倒黑白倒果爲因的“沒有前三十年的苦就沒有後四十年的甜”
美化改革開放前的一切,認爲改革開放存在方向性原則性錯誤的人,喜歡把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所有成就都歸於改革開放前的計劃經濟時代。被事實打臉不得不承認進步的時候,也會無奈地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沒有前三十年的苦,就沒有後幾十年的甜!”
其實,這種顛倒黑白倒果爲因的障眼法,只不過是從“辯論技巧”、文字遊戲方面矇蔽一些人,讓人一時無法反駁。對改革開放前後的歷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改革開放後的國家政策,與改革開放以前既有一定的聯繫,也存在根本的不同。
第一,前三十年吃苦與現在的所有成就,不存在任何因果關係。
我們黨的八大制定了一系列正確的方針政策,如果能夠一直堅持下去,就不會有那麼多的苦必須讓全國人民吃。
問題是,當時由於國際國內環境,我們在領導社會經濟建設的時候,犯了不少錯誤。這些錯誤,造成的是人才、知識、技術、資源、環境和人力幾方面的巨大浪費。如果這些國家的巨大資源不浪費,我們的基礎比後來改革開放的時候更加堅實,有些方面就不必做出那麼大的犧牲。
比如因爲急功近利,將八大制定的“在經濟建設方面,強調要從國家的財力物力的實際狀況出發,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的經濟工作總方針拋棄。 反過來採取了大幹快上,人多力量大的突擊完成某項具體工作的方式。這種明顯違背客觀規律,人力物力財力巨大浪費而又破壞環境,竭澤而漁的經濟發展方法,其造成的結果是非常明顯的。
類似的錯誤不止一次,一而再再而三的發生。如果這些本來能避免的錯誤不發生,那麼我們的前輩們會少吃多少苦少受多少難?
第二,改革開放前的吃苦,有很多是人爲造成的,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1972年尼克松訪華,開啓了中美關係正常化的大門,沒有中美關係正常化就沒有後來的改革開放。這樣的時間先後,並不能說明以前都是爲改革開放打基礎的而是走了不少彎路。因爲哪怕中美開始正常交往了,我們國家仍然是以階級鬥爭爲綱,當時根本不具備改革開放的前提條件。
改革開放的前提,是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目的是提高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改革開放前,在大幹快上的時候,中間又夾雜了反右,也有浮誇風帶來的損失,更有後來的文革。這些不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做法,纔是那時候吃苦最根本的原因,原本都是可以避免的。
文革結束後,總共有幾十萬“人”被清除出領導隊伍的結果來看,這些政治投機份子在過程中發揮了很大的破壞作用。正是因爲這樣的破壞,才讓全國人民吃了很多不必要吃的苦。從因果上看,吃苦也不一定必然帶來大發展,而是要糾正了錯誤以後纔有可能。
第三,如果沒有前三十年的一直吃苦,改革開放後我們取得的成就會更大發展會更快。
毋庸諱言,改革開放以前,我國從政府方面也一直比較重視引進外資和技術。不過由於當時並沒有以經濟建設爲中心,而是片面強調國家受到的外來威脅,在國家安全方面不得不採取一些過分的措施。這就導致國家有限的財力,不能用於科技人才的培養和基礎設施建設,這纔是我們長期進步緩慢的最根本原因。
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要想得到較快的發展,有三個大的前提是不可忽視的。這三個大前提是:第一國內相對穩定的環境,第二是人民改善生活的需求,第三是科學技術人才的培養。事實證明只有改革開放之後,這三個大前提才成爲現實。
第一方面沒有穩定的環境,天天所有人的目標是在周圍找階級敵人,誰提發展生產誰是走資派,怎麼可能得到發展?第二方面人民收入長期得不到增長如何實現有需求?有了需求沒有收入買不起,從表現形式上看與沒有需求效果相同。第三方面大學都停止招收學習能力強的學生了,人才培養就是一句空話。所謂的“又紅又專”連紅都不一定能保證,更別說專了。書上的文字都讀不懂,如何專?技術工人能等於“專”嗎?
所以,前三十年吃苦,不會必然帶來後四十年的發展。後四十年的突破,很多都是先清除前三十年形成的不利於經濟發展的“基礎”,最終才實現了高速發展綜合實力提高。把本來不具有因果關係的兩個東西硬往一塊扯,最終必然是貽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