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動車加稅 中歐談替代方案

歐盟4日投票通過對中國製造的純電動車加徵關稅。圖爲日前德國法蘭克福國際汽車零配件及售後服務展覽會上的比亞迪展臺。 (新華社)

在歐盟委員會表決通過對大陸電動車徵收反補貼稅的終裁提案後,大陸產官學等各界掀起不小的震動。大陸央視旗下「玉淵譚天」昨(5)日披露,中歐雙方將於明(7)日進行新一輪的談判,已傳出有兩個可能替代解決方案。

路透引述知情人士說法指,目前歐盟正在談的其中一個方案是根據電動汽車的續航里程、電池性能、車身長度、兩輪驅動或四輪驅動等指標爲陸廠算出一個最低進口價格;另一方案則由大陸廠商許諾在歐盟境內設廠,並在過渡期內設定進口配額。

中歐新一輪談判概況

歐盟是僅次於中國大陸的全球第二大電動汽車市場,汽車產業爲這個27國集團提供了近1,300萬個工作。隨着中國電動汽車崛起,2023年歐盟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達到115億美元,比2020年的16億美元大幅增長。據悉,目前,中國品牌佔歐洲電動汽車市場約19%。

中通社引述香港中觀研究所所長劉瀾昌分析表示,上述兩種方案靈活變通,都有可能達成。世界貿易史上有不少成功例案,如美國限制下,日本車也是透過在美設廠的方式,進入美國市場。實際上,中國已在匈牙利等國投資建廠,生產電池,完全可用設廠作爲關稅替代方案,亦能推動歐洲電動車的發展。

劉瀾昌指,歐洲清楚中國市場龐大,亦不願打貿易戰。且歐洲電動車發展落後,中國電動車有技術優勢,中歐本就存在合作可能。即使提案通過,後續仍有較大博弈空間。

玉淵譚天指出,歐方一直以減少關稅(減少加徵幅度)爲談判籌碼,但關稅多少不是重點,加徵關稅纔是重點,歐方是以中國車企享受補貼爲由加徵關稅,只要加徵關稅就認定補貼,即使關稅再低,只要認定有補貼,歐方就可用其他手段打壓中國企業。這些手段包括「外國補貼條例」,甚至可以創造一些新的手段和條例。

復旦大學中歐關係研究中心副主任簡軍波於媒體撰文指,實施高關稅措施可能會成爲歐盟今後在競爭領域處理中歐經貿關係的範本,並使雙方政治互信受到進一步削弱,從而影響甚至改變中歐整體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