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商賣貨、推金融商品 這樣玩AI不冰冷又精準
(來源/Dreamstime,商周提供)
商周百大顧問團不斷電直播,每天邀請一位企業經營者,用45分鐘闡述一個營運觀念。以人爲本、以人爲核心的AI,且考慮到社會責任、道德範圍,將會是下一輪人工智慧的主戰場。
iKala 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 程世嘉
用AI精選網紅代言,進攻75%消費者的心
社羣電商全球市場規模2028年將達到3兆4千億美元,「以人爲核心的成效型行銷」即將來臨。
傳統平臺電商是「以貨爲中心」,講貨、場、人,你要什麼東西直接去平臺買;社羣電商是倒過來講人、貨、場,你滑手機看社羣媒體在直播,對方跳出對話框,你直接完成訂購。這和網家、Momo完全不同!
有一家「媽咪裡啦」,兩位媽媽做糕餅,強調低糖無負擔,她們只要專注解釋商品特色、直播,我們的AI機器人服務了7成對話。限量2百盒月餅,居然1個小時賣完。社羣電商做得好,效果就是這樣。
網紅已經成了新的版面、媒介,調查顯示,全球47%消費者花更多時間在社羣媒體、特別是關注KOL(意見領袖);臺灣民衆的消費決策,75%會受到網紅廣告影響。
既然網紅是社羣電商的靈魂,那他賣什麼效果最好?這時就要AI科技精細分析網紅成效,例如過往歷程:每則貼文、照片,使用者互動率、粉絲留言按贊數,分析他們適合談的內容。
以Foodpanda爲例,他們想找2百位網紅來造勢,要去哪裡找?又要保證成效好?AI可以。我們從資料庫分析照片、貼文,找出適合代言外送、美食的網紅。這檔行銷企畫爲他們帶來超過60萬互動數、累計超過1百萬追蹤人數。
另一例,有家銀行要推一張年輕化的信用卡,模式是貼文、貼圖分享。AI從資料庫四百位網紅中選40位,分配預算、同步推廣,最後換來新訂5百張信用卡的成績,這企畫價值1千萬元,成本卻只花了2百萬元。
我們也從AI學習很多,像是談理財的網紅,意外發現他也可以推美食;而談美食的網紅,推旅遊商品有高成交率,這些都是潛在商機。以人爲核心的成效型行銷,消費者購買意願增爲1.6倍,AI是未來的輔助,要利用它增加服務溫度。
亞馬遜雲端服務AI產品用戶體驗設計主管 陳翰申
進入第二輪AI戰爭,應用回到「以人爲本」
現在是AI的第二輪戰爭,進入應用時期,近年多提及「以人爲本的AI」,史丹佛人工智慧研究院共同主持人李飛飛說,AI最終目的是增強和加強我們的人性,而不是削弱或取代它。
首先是以人爲本(human)。開發中國家,很多女性朋友銀行資料不齊全,如果用AI判斷要貸款給誰,就造成了性別差異。事實上女性還款能力、完成度是高的,這不只影響社會的公平性、道德問題,也可能影響你對產品判斷的精準。對AI「輸入偏見」就會導致「輸出偏見」,你可能錯過非常優秀有還款能力的人,肇因資料不足或有偏差。
第二個是增強(augmented)。像智慧眼鏡,你可在眼鏡上讓Alexa回答你問題,它可能用來接聽電話、查看訊息甚至直播、幫助盲人,讓人工智慧增強人類技能而非取代。
《哈佛商業評論》提及,如果大家用「取代性AI」短期會獲利;但如果越早規畫AI與人的關係,長期會獲利更多。AI非常懂得判斷和觀察,問題是AI不容易做決定。今天醫師用AI可預期病人會腎衰竭,但安排病牀、決定誰主治就很複雜,長期要一個系統能獲利,就要規畫人與AI的關係。
最後是智力(intellect),人工智慧必須融入更多人類智力的多功能性和細微差別。有個產品叫「痣能達人」,透過超過5千筆的醫療影像做爲基礎,用聊天機器人模擬皮膚科醫師診斷,協助使用者在1分鐘內判斷你的痣是否有可能是皮膚癌。
如果這個產品還會幫你找醫師,究竟是找離家近的醫師好?還是適合的醫師好?是不是要提醒使用者不要在太暗地方拍攝,以免照片誤判?AI終究會回到以人爲本,要了解怎麼「用」,要問到底在幫客戶解決什麼問題,不要爲了AI而AI,要了解人的關係,以人爲中心。
商業週刊176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