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人口淨流入現象備受關注 專家:青年人才迴流釋放新信號

2023年10月初,丁淇和夥伴們在玉米地收玉米。受訪者供圖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吉林大學東北與東北亞研究院副院長於瀟注意到,《決定》中提到,深化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完善人才自主培養機制,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

2023年9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座談會上強調,優化創新產業環境,加強人力資源開發利用,加大人才振興的政策支持力度,打造更多創業創新平臺,支持東北留住人才、引進人才。

今年以來,吉林和遼寧的人口淨流入現象備受關注,青年人才不斷迴流東北三省,在於瀟看來,《決定》釋放了以創新人才爲引領,加快建設國家高水平人才高地和吸引集聚人才平臺的積極信號,爲立足新時代推動東北全面振興的國家戰略,加快東北經濟振興及新興產業崛起提供了新機遇。

“東北地區擁有高等教育資源優勢,科研資源雄厚,在深化教育科技人才體制機制一體化改革方面大有可爲。”於瀟說,要強化科技創新的規劃引導。東北地區人才資源主要集中在大型國有企業、科研機構和高校,具有發揮新型舉國體制、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的天然優勢。

於瀟建議,要促進產學研合作,加強高校、科研機構與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的合作,強化需求對科技創新、人才培養的引領作用。更需要注意的是,要創新人才體制機制,留住高端人才的同時,應當吸引更多人才流入。

於瀟觀察到,隨着傳統產業升級、新興產業集聚,東北更加重視自主創新,對青年人才的吸引力不斷加大。此外,東北地區對俄貿易加強,隨着特色旅遊、特色農產品、網紅經濟和電商經濟的興起,創造了大批新型就業崗位。

“東北地區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相對較多,這意味着需要更多高精尖人才,就業質量相對較高。”於瀟說。

談及東北經濟的未來發展,於瀟持樂觀態度。在重大項目投資和進出口貿易的拉動下,東北經濟在2023年表現不俗。吉林省統計局和遼寧省統計局數據顯示,吉林的GDP增速在全國名列第七,創下近年來最佳成績。遼寧的GDP增速10年來首次超過全國水平。

從人口流動情況看,2023年吉林省的長春市、吉林市、延邊州和梅河口市常住人口呈現淨流入趨勢,淨流入人口分別爲6.75萬人、3.50萬人、0.83萬人和0.23萬人。這4個城市經濟和文旅快速發展,不斷吸引年輕人匯聚。

於瀟分析認爲,東北地區正在集中力量打造以大連、瀋陽、長春、哈爾濱爲中心的特大城市羣。特大城市對周邊地區人口和資源具有較強的吸納能力。依託特大城市,可以避免人口和資源分散,提高發展效率,有效提升城市競爭力。

在於瀟看來,由東北地區人口變化觀察對未來經濟發展的影響,需要進行更加全面的分析和綜合判斷。

在人口統計學中,人口流入流出的變化被稱爲人口機械增長。機械增長的人口通常是勞動力人口,因此人口淨流入的省份,在社會經濟發展中會有更多有利條件。

於瀟介紹,常住人口增量來自兩部分,一是自然增長,即出生人口減去死亡人口;二是機械增長,即流入人口減去流出人口。

統計公報顯示,2023年,吉林人口自然增長率爲-5.39‰,遼寧人口自然增長率爲-5.63‰。從常住人口數量來看,吉林2022年常住人口減少27.68萬,2023年減少8.28萬。遼寧2022年減少32.4萬人,2023年減少15萬。於瀟認爲,兩個省份的常住人口減少幅度收窄,主要是因爲人口的機械增長,即人口從淨流出轉向淨流入。

於瀟認爲,人是經濟社會發展中最具活力、最具創造性、最具能動性的要素,人口高質量發展是我國新時期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要求。

當前,東北三省進入超低生育水平階段,人口負增長、勞動力不足、老齡化與少子化加劇等人口問題已經顯現。“東北三省現在面臨的人口問題是未來我國面臨的主要問題。”於瀟認爲,在新的人口形勢下,提高人口整體素質、提升科技創新能力、增加社會福利、促進人的全面發展,是解決東北地區人口結構性問題、實現東北全面振興的出發點和必由之路。

如何促進東北人口與經濟高質量發展?於瀟建議,要科學制定人口高質量發展規劃,重視人口發展的長期性、複雜性,加強人口戰略研究。此外,要完善生育政策及其配套措施,促進生育水平提高。作爲全國生育率最低的地區,東北三省要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快實施生育補貼政策,落實產假、育兒假和女性就業保障。同時,要加大教育科技投入,全面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提高東北三省的人才培養和儲備能力。優化人口空間分佈,促進人口集聚,大力發展都市圈。引導東北三省人口向瀋陽、大連、長春、哈爾濱都市圈集聚,是東北人口發展戰略的重點。

於瀟提出,要大力支持東北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發展,探索新一輪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建設數字化、智能化的現代農業體系,健全養老保障體系、挖掘人口二次紅利,健全公共服務體系、優化教育和醫療資源的配置。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培蓮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