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醫院院長陳義漢院士:生物醫藥領域創新不足,要堅持長期主義

·“2015年到2021年生物藥資本市場的繁榮,源於多個因素的同頻共振,包括監管改革開創的空間、過去技術創新的浪潮和疫情刺激的相關需求的爆發等。應理性看待從2021年到現在遇到的困難,在結構化的寒冬之下,其實也浮現了很多機會。”

“要堅持長期主義精神,專注於長遠的目標,有毅力、有耐心,做好失敗的準備。無論是科學家、企業家還是投資人,都要有這樣的精神。”2024年9月20日下午,在上海市科學技術委員會主辦的“堅持科技創新引領 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科學家、創業者、投資人對話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同濟大學副校長、同濟大學附屬東方醫院院長陳義漢在現場說道。

他表示,“在生物醫藥領域,我們要注重對新技術和新方法的探尋。”他說,作爲一個心臟病研究者,他深深地知道在這個領域,無論是臨牀醫學還是基礎醫學,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發明和創造還不足,“甚至整個生物醫藥領域都是如此。一個顯著的例子是新藥的發現,中國很少有新靶點、新結構的藥物出現。”

陳義漢認爲,很多人對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的理解存在誤區,“我們的基礎研究很少,絕大部分的探索和基礎研究完全不在一個層面,很多項目和從0到1的原始創新相差很遠,但是我們誤以爲在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和中國領跑世界的激光、航天、雲計算、量子等方向相比,生物醫藥領域有創新的瑕疵,我們要有一種冷靜和清醒。”

“我們也要注重醫療器械的國產化。”他說,現在中國醫院的設備很好,特別是上海的大醫院,但這些好設備常常是英文標識,知識產權、發明創造不在中國,“近年來,黨和政府在國產替代投入了前所未有的支持,相信這個局面一定會改變。”

做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需要堅持什麼樣的原則?陳義漢認爲,要堅持學以致用,做崇尚價值的研究,“科技工作者不去解決現實的問題,不去崇尚價值,我們還做幹什麼?”

近年來,生物醫藥處於資本寒冬,這幾乎是每一場產業界的會議都會提到的問題。復星國際執行董事兼聯席首席執行官陳啓宇說,市場不佳是最近讓生物醫藥領域從業者最頭疼的問題。但他表示,不用太悲觀,這只是生物醫藥週期的一部分。“我們只是進入了週期的調整期,跟全球是同步的。”他認爲,穿越週期的出路在於差異化的創新,佈局基因治療、細胞治療等前沿原創的產品。

上海市生物醫藥產業基金副總經理何苗分析,2015年到2021年生物醫藥資本市場的繁榮,源於多個因素的同頻共振,包括監管改革開創的空間、過去技術創新的浪潮和疫情刺激的相關需求的爆發等。應理性看待從2021年到現在遇到的困難,在結構化的寒冬之下,也浮現很多機會。例如從2023年下半年到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出海”方面有進展,越來越多的生物醫藥企業在苦練內功、降本增效。

她說,雖然生物醫藥行業仍未走出資本寒冬,但是她還是感受到來自科研界和產業界的信心。從整體的數據上來看,上海2023年的生物藥品規模和生物醫藥製造業規模都出現同比增長的趨勢,這是一個好“苗頭”。不過她也說,當前上海生物醫藥產業仍然存在小而散、扎堆投入熱門領域、缺乏原始創新、缺乏龍頭企業等問題。

何苗介紹,2024年7月,上海發佈了千億規模的三大先導產業母基金,其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生物醫藥產業母基金,整體規模是215.01億元人民幣。這代表了上海市委市政府對生物醫藥產業的重大的支持力度。作爲投資人,她表示,她們充分體察到生物醫藥企業需要一個更長的週期來完成從基礎研究的成果轉化到走向市場的過程。所以,上海國投先導母基金的生命週期是非常長的,期限是15年(前8年爲投資期,投資期最長可延長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