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撐得起中國疫後出境遊大盤嗎?

春節期間,東南亞火得一塌糊塗。攜程數據顯示,春節熱門海外目的地TOP5爲曼谷、新加坡、吉隆坡、清邁和馬尼拉,被東南亞國家包攬。在攜程出境遊機票訂單中,巴厘島機票訂單同比增長3000%+,新加坡增長800%+,馬尼拉超500%+,曼谷、普吉島超400%+,清邁、吉隆坡近300%+。同程旅行披露的春節期間最熱門的出境遊航線分別爲廣州-金邊、廣州-曼谷、南寧-金邊、上海-曼谷、廈門-曼谷,泰國曼谷徹底贏麻了。不僅如此,文旅部宣佈試點的跨境團隊遊及“機票+酒店”業務的首批20個國家,泰國、印度尼西亞、柬埔寨、馬爾代夫、斯里蘭卡、菲律賓、馬來西亞、新加坡、老撾、阿聯酋、埃及、肯尼亞、南非、俄羅斯、瑞士、匈牙利、新西蘭、斐濟、古巴、阿根廷。細數下來,東南亞國家佔了一半。一時間,官方導向和市場現狀,讓旅遊業內出現這樣一個觀點:就算失去其他所有國家,僅僅依靠東南亞諸國,中國出境遊也能實現疫後強勢復甦。事實上,東南亞這些年也不斷展現出支撐中國出境遊發展核心力量的角色。

一方面,中國遊客始終是東南亞諸國最主要的海外客源國,以2019年爲例:中國赴泰國遊客量達到1100萬人次;中國赴新加坡遊客量363萬人次;中國赴馬來西亞遊客量310萬人次;中國赴菲律賓遊客量174萬人次;中國赴越南遊客量580萬人次;中國赴老撾遊客量100萬人次……另一方面,自中國宣佈放開跨境出行限制以來,東南亞諸國持續向中國遊客釋放友好信號,並且多有積極舉動。例如,泰國三大部長親自赴機場迎接疫後首批中國遊客,引發輿論高度關注和熱捧;馬來西亞等國家也在機場爲中國遊客建立專門快速通行通道,以方便中國遊客儘快入境;馬爾代夫則是在機場以最高規格禮儀的“水門”歡迎中國遊客……再加上日韓美爲代表的國家對中國入境遊客採取的種種限制性措施與東南亞形成的鮮明對比,有業內人士甚至表示,疫情後中國出境遊產業的重點應該集中在東南亞,相關產業鏈也要鼓勵向這一區域轉移,東南亞足以支撐中國出境遊大盤。不過,這一觀點很快引來反對的聲音。無論是出境遊人次,還是旅遊影響力,中國出境遊的復甦,都離不開東南亞這塊熱土。要說僅憑東南亞就能讓中國出境遊強勢復甦,未來中國出境遊產業的發展重點要向東南亞轉移,這卻有點以偏概全,是典型的“倖存者偏差”。從C端視角來看,由於東南亞市場開發較早,旅遊產業鏈成熟度高,價格也相對低廉,所以能夠源源不斷吸引中國遊客前往。很多中國人生平第一次出境遊,大多都是貢獻給東南亞的。正因爲如此,東南亞主要承接的是中國遊客對出境遊的初級需求和相對單一的觀光、度假需求,屬於旅遊度假需求金字塔的底層。用一個形象的說法,中國遊客去東南亞旅遊,就像是去自家附近的小餐館吃飯,熟悉且高頻,但要是商務宴請、結婚聚會、美食探索、餐飲文化追尋……小餐館明顯就不夠用了。同樣的道理,隨着中國遊客出境次數增多,大多數人開始不滿足於東南亞,需求更有意思的旅遊目的地就成爲必然,出境的需求也開始多樣,除了觀光外,還有遊學、醫美等。這都是東南亞市場無法滿足的,需要更大的市場去承接。從B端視角來看,火熱的東南亞市場集中度低,旅遊企業很難做大。與歐洲、澳新、中東非等傳統長線出境遊市場不同,中國遊客去東南亞旅遊自由行比例較高,導致旅遊產業鏈上的企業極爲分散和小巧,以中小企業爲主,好處在於能夠滿足極爲個性化的旅遊需求,但弊端則是,這條產業鏈上很難出現巨頭企業。反觀歐洲市場,雖然中國遊客量遠不及東南亞,卻早已養出了凱撒旅遊和衆信旅遊兩大上市旅行社。從這個角度分析,一旦中國出境遊市場被侷限在東南亞,恐怕會有一大批旅遊企業難以適應,旅遊行業的容量被大幅壓縮,市場必然會遭遇大洗牌,這並不利於中國出境遊企業做大做強。畢竟,當今最優秀的旅遊企業,都是植根於全球化的。中國出境遊市場的復甦,離不開東南亞的支撐,但更依賴全球旅遊業的發展。儘管當下中國遊客遭遇多個國家的跨境出行限制,但中國從未就此停止與全球各國的溝通和交流。自首批試點跨境團隊遊及“機票+酒店”業務的國家名單披露後,預計中國將分地區、分國際、分批次放開國家限制的速度回越來越快。有業內人士預測,爲了確保今年暑期旅遊旺季,國家有可能會在二季度之前全面放開跨境團隊遊及“機票+酒店”業務,實現出境遊常態化。屆時,東南亞還是如此火爆,中國的旅遊企業卻可以走出去,融入全球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