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教材有多可怕?
00
今年5月,有網友發帖表示,給孩子買的歷史讀物出現事實性錯誤。
在講述甲午中日海戰的那段歷史時,書中用了一張“丁汝昌投降圖”。(就是上面那張)
據報道,該歷史讀物爲《寫給孩子看的中國史·近代——救亡圖存的鬥爭》由北京工業大學出版社出版。
在波士頓美術博物館(Museum of Fine Arts Boston)官網上,記者搜索到被引用的那副“丁汝昌投降圖”,題記爲“威海衛淪陷後 中國北洋艦隊司令員丁汝昌投降”。
作者和出版商均爲日本人,出版於1895年。
這事,相關部分已經處理,就不細說了。
今天想聊聊大清海軍夢。
其實從光緒到慈禧,再到袁世凱,都有着海軍強軍夢......
01
1894年7月25日,日本背信棄義,在朝鮮附近公海突襲中國軍艦“探江號”和運兵商輪“高升號”,不宣而戰,爆發了“豐島海戰”,並於7月30日佔領朝鮮牙山。
8月1日,光緒向中外發布上諭,對日本正式宣戰。
決定近代中日命運的大戰——甲午戰爭,至此拉開大幕。
第二天,光緒立下上諭,責令戶部撥200萬兩白銀給直隸總督、北洋大臣李鴻章,要他馬上購買軍艦。
李鴻章心裡門清:吃餃子現剁餡?怎麼來得及!再說200萬兩銀子能買到什麼厲害的軍艦?
不過,李鴻章也清楚:
近六年來,皇上大婚、賑濟黃河水災、慈禧太后修頤和園......
銀子花海了去了。
戶部又被他的死對頭翁同龢把持着,北洋水師的經費被一壓再壓,別說買軍艦,就連炮彈的購置也只能摳摳搜搜。
如今皇上能讓戶部吐出200萬兩,已經很不容易了。
錢不多,時間緊,任務重。
李中堂只好讓大清駐給歐洲各國的公使幫忙看看,有沒有現成的、價格實惠的軍艦。
幾天後,駐英國公使龔照瑗回電說,英國有一艘現成的新型“魚雷炮艦”還可,價格不貴......
李中堂接到電報,馬上回電:趕緊下單,價都不用還了!
就是下面這艘:
大清給這艘“魚雷炮艦”命名爲“飛霆”。
其實,“飛霆”的排水量才400噸,嚴格說只能叫“艇”,不能叫“艦”。
艦與艇的分界線是排水量500噸。
主要武器也只是魚雷,而非火炮。
真拉到中日海戰的戰場上基本沒啥作用。
不久之後,駐德國公使許景澄也回電李中堂。
說,德國伏爾鏗造船廠也有一條新式的“魚雷炮艦”,排水量850噸,價格不貴,但沒現貨,如果現在下單,德國人承諾5個月內交貨。
老李一聽,沒二話,馬上下單。
翻遍史料,整個甲午戰爭期間,清政府成功購買的新軍艦,就只有這兩條。
但悲催的是,就這兩條小的可憐的船,一直到甲午戰爭結束,清政府也沒拿到手。
爲啥?
英國人以“嚴守中立”爲名,一直到戰爭結束才把“飛霆號”交付給大清。
德國人倒是按時交貨了,可那個時候,大清已經跟日本簽了《馬關條約》。
02
甲午戰敗,大清苦心經營了十六年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海軍力量已經基本歸零了!
這時候,清政府才痛定思痛,決心重建海軍。
甲午戰後的第二年,清政府以220萬兩白銀的高價,向英國訂購了一艘巡洋艦。
命名爲“海圻號”,其實就是甲午海戰中大顯威風的日本“吉野號”巡洋艦的改進版。
如果甲午戰前,大清就買下這條船,北洋水師也不會那麼被動了,戰爭或許可能是不一樣的結局。
然而此時的日本海軍,已經擁有了排水量達到12000多噸的“富士號”戰列艦(“富士號”開工的那天,正是光緒向日本正式宣戰的那天……)。
這是一艘先進的“前無畏艦”,無論技術水平、噸位,還是火力,都遠遠超過北洋水師曾經的王牌——排水量7355噸的“定遠號”和7335噸的“鎮遠號”鐵甲艦。
顯然,排水量只有4300噸的“海圻號”已經落後於世界海軍發展的潮流。
但好歹還是發揮了一點作用——
03
1899年夏天,“海圻號”和其他四艘清政府訂購的巡洋艦從英國回到大清,加入了重建的北洋水師的隊列。
正在這時,發生了意大利要求“租借”浙江三門灣的事件。
當時意大利派出三艘軍艦在三門灣外海面遊蕩,頗有強行佔領三門灣的意思。
清政府雖然昏庸,但也知道意大利不是啥牛逼國家,不用怕他們,於是派出新買的“海圻號”等五艘巡洋艦南下,到三門灣一帶和意大利艦隊對峙。
意大利人一看這架勢,感覺搞不贏大清海軍,最後只好灰溜溜跑路了。
“租借”三門灣的事兒,後來再也沒敢提。
三門灣事件的勝利,讓舉國上下一片沸騰。
慈禧太后也覺得海軍這次總算爲大清露了臉,看來海軍還是得大力發展啊!決定從第二年開始增加海軍經費,加速海軍發展。
只可惜,沒多久,慈禧燃起的熱情,一下就涼了......
04
1900年夏天,因爲北京天津鬧起了義和團,英法德日俄奧意美八國,組成聯軍,決定對大清進行軍事打擊。
6月17日,八國聯軍進攻天津大沽口要塞。
大沽口守將羅榮光,率陸軍3000死守,血戰八國聯軍,終寡不敵衆,要塞失守。
可離譜的是,北洋水師停泊在大沽口內的1艘巡洋艦和4艘魚雷艇(其中就包括“飛霆”號)一炮未發,直接掛了白旗;停在山東煙臺的4條巡洋艦聽到消息,不但不去增援大沽口,反而全體南下上海去了。
事後,北洋水師提督葉祖珪解釋說:敵人太強了,我是爲了給咱大清海軍保存實力,才這樣做的。
慈禧的心裡哇涼:都不敢上陣殺敵,那花銀子搞海軍,有啥意義?
就這樣,從1901年到1908年,長達八年時間,大清再沒有購買一艘新軍艦。
而原有的5艘巡洋艦,“海天號”巡洋艦因爲意外事故又沉了。
四億人口的大清國,就只剩下可憐巴巴的4艘輕型巡洋艦。
05
眼看大清的海軍事業已經沒有希望了,但就在這時,局勢發生了轉機——
光緒三十四年(1908年)的農曆十月二十一日和二十二日,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后前後腳去見了閻王。
根據慈禧遺詔,3歲的溥儀上位;溥儀的老爹、光緒的親弟弟、醇親王載灃當攝政王。
此時的載灃,25歲,年輕氣盛,上臺就想大幹一番。
其中就包括重建強大的海軍。
他設立籌辦海軍事務處,任命瑞郡王載洵(載灃的弟弟)爲籌辦海軍大臣。
載洵制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海軍建設計劃——
1、
1909年開始,先用兩年時間,利用現有的各式軍艦來大力培訓海軍人才。
這些軍艦雖然噸位小、艦齡長、火力弱,但用來訓練還是可以的。
2、
有了人才,就可以進行下一步——擴軍:
從1911年開始到1915年,五年時間,主要通過購買的方式,爲大清海軍添加頭等戰艦(即戰列艦)8艘,重巡洋艦20艘,其餘各類輕型艦船20艘,並建設三個魚雷艇隊,同時完成主要軍港和海軍大學的建設。
如果這個計劃能夠實現,大清將一舉跨入世界海軍強國的行列!
載洵之所以敢於提出如此宏偉的計劃,主要的信心來自於大清迅速增長的財力——甲午戰爭前夕,清政府年財政收入大約8000萬兩白銀,而到了1908年,清政府年財政收入突破了2億兩白銀!
手裡有錢,人就有了底氣。
06
載洵的海軍七年建設計劃遞上去,載灃表示完全支持,並且先做了2000萬兩銀子的第一期經費計劃,後續預計經費總額達到8000萬兩銀子。
載洵馬上開啓了對歐美各國的訪問。
這次訪問,既是去考察各國海軍的發展情況,也是去比較各國造艦的技術,同時還肩負着爲大清海軍選購合適戰艦的任務。
因此,載洵每到一國,都會考察此國最主要的海軍造船廠,然後下一筆訂單。
從1909年9月到1910年1月,載洵訪問了意大利、奧匈帝國、德國、英國四個國家。
向意大利和奧匈帝國各訂購了一艘新型驅逐艦;
向德國訂購了三艘雷擊艦(即使用魚雷爲主要武器的輕型戰艦,實際上就是驅逐艦)和兩艘輕型炮艦。
載洵心情大好,感覺大清海軍復興指日可待了。
可當看到了英國戰列艦的價格,他的心情一下跌落下來——
當初制定海軍建設七年計劃的時候,載洵和載灃是比照當年北洋水師購買戰艦的價格來估算的。
可那都是二三十年前的事了。
這二三十年年來,世界海軍從鐵甲艦時代發展到前無畏艦時代,又發展到無畏艦時代,技術水平發展速度之快,軍艦的造價上漲之快,都已經遠遠超過了大清高層領導的認知水平。
比如,英國一艘排水量1.7萬噸的二等戰列艦造價就超過了1000萬兩白銀,而排水量2萬噸以上的頭等戰列艦的造價更是高達近2000萬兩白銀!
按這個價格,他老哥載灃給的8000萬兩,都不夠塞牙縫的!
載洵心裡哇涼:本王爺實在是草率了!
07
就在這時,美國伸來了橄欖枝——熱情邀請載洵訪問美國,並且表示有意和中國進行海軍建設方面的合作。
當時的美國,經濟總量早已超過英國,成爲世界第一,其海軍也已有了一定規模,只是由於起步晚,在世界海軍裝備市場中所佔份額還非常小,遠不能與英、德相比。
因此美國非常希望抓住機會,獲得中國這個大客戶。
1910年9月,載洵應邀訪美。
一圈逛下來,載洵知道了美國確實實力不俗,於是當即下單了一艘3000噸級的輕型巡洋艦。
但其實讓載洵心動的是,當時美國最先進的戰艦——“特拉華級”戰列艦。
“特拉華級”戰列艦,排水量達到2.23萬噸,裝備有10門305毫米巨炮,最大航速可達21節。
堪稱當時世界一流的戰列艦,戰鬥力超過當時日本海軍的所有戰艦!
更讓載洵心動的是,“特拉華級”造價僅1500萬兩,比英國同級別的戰列艦價格低了近四分之一!
這要是咬牙買上兩艘,還不得把小日本揍到海里餵魚?!
但因爲之前從沒買過美國的艦船,對美國的裝備可靠度不太有底,因此並沒有下單,而是表示“回去會認真考慮”。
美國人也看出來,王爺已然心動,這是個打開中國市場的絕好機會,於是策劃了一個大甜頭——
1911年3月,美國政府向大清遞上了一份海軍合作協議——美國政府承諾給清政府提供2500萬兩銀子的海軍專項貸款,年利率5%,折扣率(即實際放款率)97.5%,且不要任何抵押。同時,美國還同意派海軍軍官前來幫助清政府訓練海軍官兵,幫助清政府培養海軍高級人才等。
08
載洵一看,這簡直是活菩薩啊!
當時的列強借錢給大清,利率動不動就是8%起步,兩位數的利率也很常見;折扣率90%起步,80%也很常見。
什麼九出十三歸,洋鬼子玩得熟着呢。
載洵又一想:美國人竟然給這麼低的利率,這麼高的折扣率,還不要抵押,他們圖什麼呢?
其實,美國人精明得很。
當時的大清已經被列強瓜分了勢力範圍,沿海的優良港口也基本都被瓜分完了——旅順歸了俄國,威海歸了英國,膠州灣歸了德國,廣州灣(即湛江)歸了法國,基隆和高雄則被日本拿走。
美國因爲來得晚,啥地盤也沒搶到,所以美國人很着急,天天鼓吹“門戶開放”,總想着也能分一杯羹。
他們盤算,只要清政府接受了這個海軍合作協議,以後大清的海軍裝備主要就得從美國進口,這就相當於給美國提供了一個穩定的長期大客戶。
更重要的是,大清的海軍人才接受了美國人的教育,無疑會在大清海軍高層中培養出一批親美派。
09
就這樣,雙方經過半年的談判,在1911年9月確定了所有合作細節,並達成最終合作:
1、美國向中國提供2500萬兩白銀的海軍建設專項貸款,分35年還清,年利率5%,折扣率(即實際放款率)97.5%,不用任何抵押;
2、這2500萬兩銀子的貸款中,400萬兩用來改進清政府現有的海軍造船廠和槍炮廠,其餘2100萬兩銀子作爲向美國購置軍艦的費用;
3、清政府向美國購置的所有軍艦都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承建,來華幫助中國海軍訓練的美國海軍軍官的費用也由該公司承擔;
4、美國接受中國留學生進入美國海軍院校留學深造。
這就是鮮爲人知的《中美海軍合作計劃》,也稱《伯利恆合同》。
10
就在中美海軍合作計劃意向書簽訂後沒幾天,武昌起義爆發了,南方各省紛紛隨之獨立,清王朝迅速陷入了風雨飄搖之中。
有鑑於形勢的變化,美國政府於10月21日宣佈,暫緩公佈和實施《伯利恆合同》,待中國局勢穩定之後再繼續該計劃的實施。
到了1912年3月,中國的局勢終於穩定下來了,然而,當初和美國簽訂合約的清政府此時已經宣告滅亡了,取而代之的是以袁世凱爲大總統的中華民國政府。
袁大頭對大清簽下的《伯利恆合同》十分感興趣,責成外交部和美方談判。
經過兩年的磋商和溝通,1914年3月,中美雙方簽訂了新版的《伯利恆合同》。
同原先的《伯利恆合同》相比,新版的合同顯然打了折扣:
1、美國向中國提供3000萬美元海軍貸款,年息5%,折扣率97.5%,中國以福建馬尾的軍港和兵工廠爲抵押,分35年還清;
——貸款額度提高了,但原先的無抵押貸款變成了有抵押貸款。
2、美國向中國提供的3000萬美元貸款中,1000萬由中國政府自由支配,其餘2000萬由中國政府向美國訂購一支可以在戰時改裝成巡洋艦的商船隊;
——中國放棄了購置戰列艦的計劃,而只謀求購置一支在戰時可以改裝成巡洋艦的商船隊,這明顯是放棄了建設亞洲一流海軍的雄心。
3、中國將在福建三都澳建設一個新的大型軍港,所有工程由美國伯利恆鋼鐵公司來承擔。
——等於把中國海軍的命脈全部交給了美國人。
11
然而,這麼一個打了折扣的合同,也沒能執行下去。
中美雙方的合同一公佈,日本隨即向中美兩國政府提出外交交涉,阻撓執行。
五個月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悍然出兵山東,侵佔了青島和膠濟鐵路,並以此威脅,不允許中國執行《伯利恆合同》。
袁世凱思慮再三,覺得日本的威脅近在眼前,而美國的援助遠在天邊,終究是不敢得罪日本,只得將《伯利恆合同》擱置了起來。
到了1915年5月,在日本威逼之下,袁世凱被迫簽訂了《二十一條》,同意由日本來幫助中國訓練軍隊、警察,並同意不在福建建立由其他國家建設的海軍設施。
《二十一條》的簽訂,也意味着《伯利恆合同》徹底無疾而終。
12
之後的中國,陷入了軍閥混戰、內憂外患的之中,從此再沒有可能建立一支強大的海軍了。
到1937年日本入侵之時,載洵當年購買的那幾艦“老爺艦”,依然是中國海軍的主力。
雖拼盡全力與日本海軍血戰,但終究技術上落後太多。
一條接一條地,被擊沉在長江中、擊沉在大海上。
和它們一起沉沒的,還有那個建設世界級海軍的雄心和夢想……
參考文獻:《清史稿》、《清實錄》、《中國軍事史》(第一卷)、《中國海軍史》、《海軍大臣載洵訪美與中美海軍合作計劃》、《伯利恆合同與美日在華外交博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