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數學學習困難”的原因要慎下結論
來源:光明日報
最近一個特殊門診引發社會關注。媒體報道,10月8日,上海某研究機構設立的“空間與數學學習困難門診”正式開診。這個被媒體簡稱爲“數學學習困難門診”的特需門診一開業就爆滿,戳中了很多家長的焦慮:孩子數學成績不夠理想,在數學學習中或多或少表現出“學習困難”。對於這種學習困難,以往家長、老師往往把它歸結爲孩子學習不夠努力、態度不夠認真,或者是學習能力不強、天賦不高;現在,專業研究機構則給出了全新的解釋:“數學學習困難”很可能是一種疾病——與數感、運算能力、數學推理能力等有關的一種或多種認知加工能力的缺損而導致的數學學習成績落後,並且這個病可以醫治。
不可否認,從專業研究的角度看,這樣的歸因的確能夠找到一定根據。比如,有科研人員通過神經影像學研究發現,幾何問題上表現不佳的學生在大腦頂葉區域的活動較少,這一區域與空間處理能力密切相關;比如,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院的一項研究發現,在中國的小學生中,數學障礙總體患病率爲8.97%;再比如,在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國際疾病分類》和美國精神病學學會發布的《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中,一些學習障礙屬於神經發育障礙………科研人員從病理、心理、精神障礙等多個角度對這一問題進行研究和解讀,本身並沒有問題。然而,研究機構、診療機構也好,媒體也好,或明或暗地把“數學學習困難”簡單歸因爲是一種生理疾病,則顯得過於武斷。
“數學學習困難”的成因很多,從客觀上看,各地的課程設置是不是合理,有沒有超前、超綱、超齡安排課程導致學生難以掌握的情況?有沒有教育教學方法不夠科學,不夠深入淺出、生動易懂,導致學生望而生畏的問題?有沒有隻注重學習成績,大小考試過於頻繁導致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問題?從主觀上去看,每個孩子的“成熟期”不同,很多了不起的數學家小時候數學成績並不好,到一定的階段就開悟了;也有一些孩子小時候數學天賦很好,後來慢慢跟不上了。如果我們不把客觀上的種種原因,以及每個學生的稟賦不同、興趣各異考慮進來,過分強調病理上的歸因,難免有以偏概全、捨本逐末之嫌。
包括學習困難在內的很多社會問題,當然都可以用科學去解釋,就像在很多經濟學家眼中,世間萬事萬象都可以用經濟學去解釋一樣。然而,學理上的解釋,是不是事物的最本質特徵,是不是矛盾的最主要方面,是不是合適從學術研究上升爲治病實踐,值得商榷。爲什麼“數學學習困難門診”一出現就供不應求?因爲很多人,特別是很多家長雖然明白這種所謂的“門診”未必有用,但依然寄希望於“萬一”——萬一真有靈丹妙藥呢?
教育上如果有問題,不妨先從教育本身想辦法,從教育方法、體制機制、評價導向等入手尋求治本之策,而不是以醫學或科學之名捨本逐末。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時區,花開的時節各有不同,豈能強求統一?真正要治療的也許恰恰是成年人社會的“雞娃心態”,以及它形成的土壤和氛圍。因此,與其給學習成績不好的孩子開門診治病,不如給成年人開門診祛魅。
(作者:李思輝,系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評論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