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爾多斯市杭錦旗:植“此”青綠 向“新”進擊

長河浩蕩,大漠雄渾。

和煦的春風吹拂着杭錦大地,九曲黃河南岸、庫布其沙漠北緣一派春和景明、生機勃發的景象。

大漠植綠攻堅正酣,水上“春耕”獨具匠心,示範基地碩果累累……植“此”青綠、向“新”進擊,今日內蒙古鄂爾多斯市杭錦旗好一幅生機盎然、活力四射的“鬧春圖”。

春之到:大漠播下了希望的種子

清晨,隨着庫布其大漠升起第一縷陽光,寂靜的內蒙古辰砂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生產基地也開始熱鬧起來,機聲轟鳴,人員穿梭。

“一年之計在於春,一天之計在於晨。”來自四川籍的公司後勤管理人員餘萬強一邊忙碌着安排早餐,一邊和筆者攀談起來,“春節回去時,我們那邊已是春暖花開了,北方的春天來得有點晚,但也到了,這幾天大家各司其職忙着春播。”

2022年,杭錦旗採取“項目+人才”的方式,引進重慶交通大學副校長易志堅團隊與重慶辰砂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共同建設改良沙漠,通過“沙漠土壤化”技術,將沙子通過力學“約束”成土種植作物,對未利用沙漠土地進行生態修復和綠化,以此實現“防沙固沙+生態產業”的平衡驅動,打造綠色產業供應鏈。項目計劃分三期實施,一期已於2022年將2500畝沙漠改造成爲良田;二期計劃實施3萬畝,三期計劃實施6.5萬畝,到2028年共實施10萬畝。

“‘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前年在庫布其沙漠‘試水’產業化推廣,利用的是引進沙漠的黃河凌汛水,條件很好,試驗很成功。”重慶交通大學沙漠生態研究院副院長趙朝華說。

2022年4月份,趙朝華作爲易志堅教授科研團隊中的核心成員來到杭錦旗,負責開展沙漠土壤化改造試驗和綠色有機農產品種植試驗。

“沙漠土壤化”生態恢復技術推進產業化的成本有多高?趙朝華給筆者算了一筆賬:“1畝沙地的改造成本在2000元到5000元之間,在種植一年後,將沙子改造成具有土壤性能,有效解決沙漠漏水、漏肥、滋生微生物能力弱的問題,提升農作物產出能力,可實現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雙贏。”

驅車來到庫布其沙漠腹地的春播現場,映入眼簾的是一望無垠、一馬平川的生態修復示範基地,一紅一黃兩臺大型拖拉機正在加足馬力‘撒歡兒’,播種機不斷將燕麥種均勻播入沙土中,讓黃色的土地煥發出生機與希望。

“今年計劃播種1.8萬畝,其中飼用燕麥1萬畝,高粱、玉米、馬鈴薯等0.8萬畝。”內蒙古辰砂生態科技有限責任公司項目經理陳宗國說,再等上三個月的時間,那時燕麥就可以長到一米多高了,大漠裡將是一派綠油油的景象。

春之喜:鹽鹼地裡“長”出了海鮮

春回大地,眼下正是春耕農忙時節,蝦苗投放也迎來最佳時期,養殖戶開始忙碌起來,杭錦旗“水上春耕”的序幕已然開啓。

來到杭錦旗黃河沿岸水產養殖場,一股新鮮的“海鮮味兒”撲鼻而入,方方正正的蝦塘一個接一個,池水碧波盪漾,“洋氣”的南美白對蝦竟然“長”在了鹽鹼地,成爲當地的特色產業。

“蝦苗淡化是個精細活,新到的蝦苗要先在車間淡化10天,再放至大棚標粗20至30天,才能適應外塘養殖環境,還要嚴格把控最佳溫度和水質指標……”提到南美白對蝦的養殖經驗,杭錦旗黃河沿岸水產養殖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王長貴侃侃而談。

作爲獨貴塔拉鎮的水產養殖大戶,王長貴做水產行業已有十幾個年頭。2017年,王長貴走訪考察後發現,南美白對蝦殼薄體肥,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世界上三大養殖對蝦中單產量最高的蝦種,最重要的是非常適宜在鹽鹼地中養殖。

說幹就幹,從蝦苗淡化、水質調控再到藻類、菌類的培養,從此,王長貴一心撲到養蝦技術的研究中,在3年的不斷探索和改良中,逐漸掌握南美白對蝦的養殖技術。

目前,王長貴經營的養殖基地總佔地面積4120畝,其中養殖水面3600畝,擁有南美白對蝦標準化養殖池42個,仿生態養殖池5個,工廠化蝦苗淡化、成蝦養殖車間8000平米,配套60平米鮮蝦烘乾房和720立方米速凍冷藏保鮮庫,已形成北方地區南美白對蝦淡化、標粗到成蝦養殖加工成熟產業鏈。

爲幫助其他養殖戶一起致富,王長貴採取“公司+基地+養殖戶+售後指導”的合作模式,給鄂爾多斯、巴彥淖爾、包頭市等周邊地區水產養殖戶提供優質蝦苗和養殖技術,已改造鹽鹼灘塗地12000畝。

獨貴塔拉鎮鹽鹼地的“養蝦記”,在杭錦旗並非個例。近年來,杭錦旗採取“海鮮陸養”的模式,通過推廣示範黃河流域鹽鹼地南美白對蝦健康養殖技術,形成了地區特有養殖新品種。

走進杭錦旗東爍水產養殖基地的蝦棚,幾名工人正在將裝滿蝦苗的薄膜袋搬到投放池旁,一尾尾小蝦苗在袋裡活蹦亂跳,在完成水溫調節和質量抽檢等程序後,小蝦苗被放入水池內,入住“新家”。

“今年,計劃投放3000萬尾南美白對蝦苗,6月底成蝦產量預計可達80萬斤,效益可達2000萬元。”杭錦旗東爍水產養殖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傳東介紹。

2019年,曾傳東在吉日嘎朗圖鎮光茂村開發利用閒置的鹽鹼地做“試驗田”,在鹽鹼水域成功養殖出南美白對蝦;2022年,該公司引進國內先進的工廠化對蝦養殖技術,在村集體土地上建成佔地7000多平方米的6棟連體溫室大棚作爲標準化養殖車間,構建棚塘接力模式,並配備水質處理池及智慧水產養殖等相關設施,讓南美白對蝦住進“暖棚”裡;2023年,投放蝦苗約2000萬尾,併爲村集體年分紅35萬元。

如今,杭錦旗在沿河地區的鹽鹼地發展南美白對蝦養殖4500多畝,發展鹽鹼土地挖塘擡田的“上糧下魚”1000畝,還形成了“水產養殖+休閒垂釣+漁家樂”三位一體的休閒漁業模式,讓鹽鹼地“變廢爲寶”。

春之果:示範基地洋溢着豐收的喜悅

人勤春來早。對於溫室種植戶來說,一年忙四季。

庫布其設施農業試驗示範基地裡的一座現代化智能日光溫室內,翠綠的瓜藤開滿了淡黃色小花,藤蔓上都掛着拳頭大小的瓜。技術人員孫富寶和鬱秀蘭正在疏瓜打杈,爲保證品質和高產,一根藤上最多留下三顆瓜。

“這裡靠近庫布其沙漠北緣,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再加上沙質壤土,產出來的西瓜特別甜,第一茬瓜已經上市了,賣了一個好價錢。”孫富寶說。

大棚頂部懸掛的LED顯示屏上,實時顯示着溫度、溼度、光照等重要參數,溫室北牆一排黑色管道吸引了大家的目光。孫富寶介紹,這叫水蓄熱內外雙保溫裝配式溫室系統,白天可以大量吸收太陽能,提高水溫;夜間,水裡蓄的熱量會均勻地釋放出來。和傳統的土牆、磚牆相比,它的蓄熱能力可提高1.5到2倍。

走進另外一座日光溫室,清脆誘人的羊角蜜,掛滿了藤蔓,豐收在即。鬱秀蘭介紹:“羊角蜜馬上能上市了,每斤12元,一茬預計可產8000斤,一年可產三茬,收益十分可觀。”

豐收的喜悅背後,是無處不在的技術支撐。相比傳統農業,現代設施農業打破了地域和氣候的自然限制,用現代化技術和設備調節光、熱、水、氣、肥等變量參數,可控性更高。“沙漠果”“四季菜”的夢想照進現實,現代設施農業迎來快速發展,離不開黑科技這一農業新質生產力的驅動。

“該項目是吉日嘎朗圖鎮在發展現代設施農業首次嘗試,項目依託中央扶持集體經濟發展資金和鄉村振興專項資金建成3座溫室,每座佔地3畝、實際種植面積2.4畝,現已種植過番茄、西瓜、香瓜等20餘種果蔬。”吉日嘎朗圖鎮黨委副書記、政法委員姜偉介紹,在管理上由過去的人工管理,轉變爲以人工經驗爲指導,配合物聯網感知、智能控制終端等設備,串聯起澆水、施肥、光照、通風等管理全過程,令溫室環境始終處於利於果蔬生長的最佳狀態。

行走在杭錦大地,不論是從南到北、還是從西至東,每個鄉鎮可見成片的設施農業大棚,棚內四季常綠,瓜菜飄香。在鄉村振興戰略深入推動下,昔日的黃土地正變身“菜籃子”“果盤子”,成爲當地羣衆增收致富、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沃土。(孟瑞林、折海軍、樊梨花、王鑫)

來源:鄂爾多斯市委宣傳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