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專家預測2025年全球經濟六大趨勢
參考消息網1月1日報道 據俄羅斯《專家》週刊網站2024年12月25日報道,俄羅斯《專家》週刊網站於近期採訪的多位經濟學家遴選出決定2025年全球經濟走勢的六大趨勢。內容編譯如下:
全球貿易放緩
俄羅斯國民經濟和國家行政學院首席研究員亞歷山大·菲蘭丘克表示,特朗普在進口關稅方面的發力將導致全球貿易剎車,並加劇市場碎片化。他指出:“研究人員已經注意到,從中國到美國的出口物流出現了增加中轉停留地點的趨勢,這跟發達國家對俄供貨的情形類似。如此一來,貿易戰或導致直接貿易的下滑,或是經由第三國轉口,要麼在那裡完成對商品的進一步加工,要麼只爲達成商品來源國變更的表面效果。”
他預測,美國進口關稅的提高將在其他國家引發新一輪保護主義浪潮。
不過,俄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首席專家安德烈·格尼德琴科認爲,
由於這些措施的制定、批准和實施會產生滯後效應,加徵關稅的影響要到2026年纔會完全顯現。此外,在最初一段時間裡,某些特別依賴對美貿易的國家將不得不繼續向美國出口商品,並支付更高昂的關稅,因爲它們無法迅速爲大量的商品改變銷售市場。
美元作用減弱
格尼德琴科指出,由於越來越多的國家面臨被制裁的風險,且貿易壁壘不斷增加,美元在2025年的作用將逐步削弱。然而,2025年不大可能成爲轉折之年:確保美元獨一無二地位的機制仍在運作,即美元不單是支付手段,也是資金在各種金融工具那裡“歇腳”的媒介。
他表示:“近期內,經典的美元國際支付體系將跟各種地區性的替代方案(以本幣或數字貨幣結算)平行共存,這是全球貿易碎片化的體現。”
在格尼德琴科看來,若要扭轉局面,除非出現“強有力的替代方案”。這種替代方案至少應滿足兩大條件:支付過程順滑且交易沒有被追蹤的風險;能無縫投資各種金融工具。就未來而言,數字貨幣無疑是最適宜的解決方案。
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美元目前在全球貿易支付中所佔比重仍達八成以上,並佔各國外匯儲備的60%。但該機構也承認,2022年至2023年,在貿易關係領域出現的變化影響了貿易支付的構成,特別是在那些跟中國打交道的國家。在跟中國相關的業務中,美元在支付中所佔的份額自2022年初以來開始下降,人民幣所佔份額則增長了一倍多,從約4%上升至8%。
全球不平等加劇
致力於消除不平等的國際機構樂施會指出,如今約90%的國家“正在推行極有可能加劇經濟不平等的政策”,“每5個國家中就有4個削減了在教育、衛生和(或)社會保障領域的預算支出,每10個國家中有9個在勞工權利和最低工資方面出現倒退”。樂施會認爲,“戰爭和日益加劇的地緣政治緊張局勢”也是重要原因之一,與這些相關的支出吞噬了本應用於社保的資金。它得出的結論如下:在2024年,全球有53%的國家收入不平等現象加劇。
俄羅斯聯邦政府財政金融大學教授亞歷山大·薩福諾夫分析說,全球不平等現象在2025年將會加劇:現行的經濟格局依舊體現了“富者愈富,貧者愈貧”的原則。與此同時,地緣政治緊張局勢加大了經濟危機爆發的風險,這意味着失業率將攀升,國家能向公民提供的社會福利數量下降。當然,即便危機沒有發生,經濟增長也並非總是跟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貧困的減少畫等號。一切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經濟結構和經濟增長依附的具體源頭。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解釋說,乏力的經濟增長加劇了貧困和不平等現象,因爲創建新就業崗位的速度放慢、工資增長放緩令結構性失業加劇,工人所分得的那部分國家收入佔比下降,加上政府預算有限,往往會拉大收入頂端人羣和底部人羣之間的差距。
各國軍費增加
據瑞典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估算,2023年的全球軍費支出增長6.8%,達到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2.3%,創下歷史新高。俄羅斯國際事務委員會專家、俄羅斯國民經濟和國家行政學院國際制度研究中心研究員亞歷山大·伊格納托夫相信,全球軍費增長的趨勢將在2025年乃至未來數年延續下去。
這首先是因爲“全球主要安全供應商”即安理會各常任理事國之間的信任水平下降。在此背景下,長期衝突升級爲武裝對抗的風險加劇,打造軍事陣營的政策也死灰復燃。後者在北約身上體現得尤爲明顯,它有了新的成員國加入,且各成員國正在靠近軍費支出在GDP中所佔比重不低於2%的目標。
伊格納托夫說,全球軍費增加的第二個原因是技術創新的軍事化。尤其是各國在高超音速導彈及其攔截武器方面的競爭步入了新階段,人工智能被越來越多地運用於武器領域,如無人機操作。技術創新需要長期的大量投資,這將不可避免地體現在各國國防和安全支出的計劃金額上。
據伊格納托夫預測,2025年軍費增長的主要動力仍將來自全球大國,其中許多國家目前已直接或間接地捲入到公開衝突當中。美國、中國、俄羅斯、歐盟國家和北約成員國在全球軍費增長排行榜上位列前茅。
但他也認爲,軍費增長不會只集中於上述少數國家。他提到了2025年軍費支出同樣將上升的其他國家:澳大利亞,它對中國在亞太地區日益增長的影響力感到擔憂,忙着對可能面臨的挑戰未雨綢繆;印度,它也忌憚中國影響力的提升,且與巴基斯坦存在曠日持久的衝突;巴西,它計劃將至少2%的GDP用於國防領域;瑞士,它雖爲中立國,但由於地緣政治威脅的增長,已宣佈打算落實強軍方案。
修改脫碳目標
俄諮詢公司“經濟轉型和發展署”的能源和低碳發展部門高級專家尼基塔·卡普斯京指出,從本世紀10年代中期到2022年,碳中和與環境、社會和治理(ESG)一直是各方關注的焦點——對許多公司而言,公佈業務轉型與碳中和目標是其公關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哪怕其中許多目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卡普斯京分析說:“在2025年,企業完全可以利用當前的全球政治和經濟形勢,以遭受外部壓力爲由,修改ESG承諾和低碳戰略。”
2024年,這樣的趨勢已開始在一些美國和歐洲能源公司當中顯現出來,它們逐步放棄了剝離油氣資產的政策。歐洲的能源危機一方面可以爲脫碳提供新動力,但也會限制歐洲企業及政府的融資能力。其中哪種勢頭會佔據上風,2025年便能見分曉。美國在國際氣候議事日程上的立場一直相當剋制,但這並不意味着特朗普上臺會令相關努力前功盡棄——很多問題的處理權是掌握在地區當局手中。
不過,亞太地區將成爲脫碳大業的主要場所,中國並沒有放棄碳中和計劃,並打算在2025年向能源轉型和減排投入巨資,而印度和該地區的其他國家也致力於控制新興產業和能源消費排放的增長。
人工智能普及
俄宏觀經濟分析和短期預測中心專家弗拉基米爾·阿爾捷緬科指出,在工業革命期間,機器取代了人類的體力勞動,如今,人工智能也在謀求類似的替代地位。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發展令它能夠從事創造性的工作。人工智能不是代替人,而是與人攜手合作,這一趨勢將在2025年延續下去。
在圖像和視頻生成與編輯、語言處理等領域,人工智能的日常服務與應用將得到深度整合。此外,在人工智能的幫助下,生產、物流、建築維護領域的業務流程將得到優化。在無人駕駛領域,越來越先進的汽車駕駛員、火車司機、飛行員的協助系統將得到更爲廣泛的應用。
美國高德納諮詢公司預測說,在2025年,人工智能領域的主要趨勢將是人工智能代理的出現——在無需人員介入的情況下完成特定業務的自主智能系統。到2028年,至少15%的日常工作決策將由人工智能代理自行作出。(編譯/童師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