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最前線/提升數據價值

某次我和一位製造業「環安衛(ESH)」主管談到,他們工廠每個月經營管理會議的進行狀況。他告訴我:「環安部門的KPI項目比較少,但是如何報告出關鍵的重點,反而是更困難的事。」

「零工安事故」毫無疑問是全員努力的目標,而每個月實際發生的事故也多是控制在「零」或「個位數」。但是從廠長到第一線資深同仁都清楚,運作現場的各種風險,從來沒有因爲零工安件數而降低過。

反倒有時被報告上樂觀的數字所誤導,真實的情況反而被掩飾甚至扭曲了。因此,我們都同意「數字背後的數字」,纔是重點。

「工安事故」背後要看的是「虛驚事故」數字,而「虛驚事故」背後則是要看人(人員)、機(機器)、料(原料)、法(方法)、環(環境)的異常現象。如何辨識出「表層數據」背後關鍵的「深層數據」,纔是管理者最重要、最有挑戰性的工作。

過去幾年臺灣產業推動的ESH、ESG數位轉型,也適用這樣的道理。身爲軟體公司,我們的任務就是協助客戶將手上的「資訊(information)」,轉化爲更深一層的「洞見(insight)」。如此一來,原本價值不高的原始數據(Raw Data),也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爲黃金寶藏。

舉例來說,工廠內有多少種類的化學品,這是一種「資訊」(表層數據)。而這些化學品受到哪些特定法規列管、各種列管所佔的比重、哪些品項存在「不相容性」、各區域運作風險高低等,則是有管理意義、管理價值的「洞見」(深層數據)。

對管理者來說,每天只看充滿「資訊」的報表,短期內並不會出現什麼大問題。

事實上,職場工作者被海量資訊淹沒,幾乎已經是現今的常態。但是,資訊通常只涵蓋淺層訊息,對於那些公司重大政策、高層主管訂下的策略目標,我們需要「洞見」來做判斷、下決策。

而我認爲數位轉型的意涵,在於提升企業運作各種數據的價值,同時也提升管理者的決策品質。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