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5E全球最大用戶 臺灣曾派兵軍援北葉門

空軍F-5E戰機。(圖/本報資料照)

我國空軍共採購308架F-5E/F戰機,爲全球最大用戶。1974年首架自制的F-5E出廠,迄今已近半世紀,共經歷過兩蔣、李登輝、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等總統。空軍曾應沙烏地阿拉伯之請派兵軍援北葉門,史稱「大漠計劃」。

美國諾斯洛普公司(Northrop)在1955年提出一種體積小、超音速,可支援開發中國家的小型噴射戰機,稱爲N-156戰機方案,並請求美國空軍能夠撥款量產。不過美國空軍並沒有立即答應,而是希望該公司提出新的噴射教練機,以取代性能不足的T-33教練機。於是諾斯洛普在1956年,提出了T-38高級教練機,成功獲得美國空軍1200架訂單,賺足了F-5系列的「第一桶金」。

在T-38成功之後,諾斯洛普仍然堅持N-156戰機化的想法,正如他們所料,許多新興國家有這樣的空防需要。1962年美國國防部提出「軍事援助計劃」(MAP),就以N-156戰機爲基礎,賦與官方代號F-5A/B(A單座,B雙座),正式名稱「自由鬥士」(Freedom Fighter)。

不過F-5A/B只能進行視距內空戰,性能有提升的必要。1970年幾乎是MAP的續章,「國際戰鬥機」(IFA)計劃出爐,仍是諾斯洛普公司得標,他們加大F-5A機身,長度增加15吋(38公分),寬度增加16吋(40公分),裝備了推力更強的J85-GE-21B引擎,機鼻安裝AN/APQ-153雷達,探測距離20公里(之後換成AN/APQ-159雷達,探測距離延長到40公里),具有一定的視距外探測能力,官方編號F-5E,正式名稱「老虎2式」(Tiger II)。

中華民國空軍從1965年就開始引進F-5A/B戰機,總數115架,全部是美國生產。到了F-5E問世之際,政府即向美國爭取授權生產,並獲得同意。由諾廠提供生產飛機之各種技術資料、人員訓練與所需的工具、飛機原件。生產線設在臺中沙鹿,這是臺灣航太工業的重要里程碑。1974年10月30日,尾號74-0958,空軍序號5101的首架F-5E離開生產線,爲慶祝當蔣中正總統88歲生日,命名爲「中正號」。F-5E最大飛行速度1.65馬赫,最大升限15.8公里,最大航程440公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