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起式基金喜憂參半:大考延期三年,逾百隻規模承壓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李域 深圳報道
發起式基金頻頻上新,成爲2024年新發基金市場的一抹亮色。
4月4日,摩根基金公告旗下摩根中證A50ETF發起式聯接基金正式成立。同月8日,易方達、富國、華泰柏瑞、華寶旗下的4只中證A50聯接基金採取發起式,進入發行市場。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4月8日,年內共成立了310只基金(A/C份額合併計算),其中就有超100只發起式基金,佔到了三分之一。正在發行的基金中,也有不少發起式基金,這些基金類型涵蓋了ETF聯接基金、量化、債券、養老FOF等。
相比常規基金“須不低於200人、2億元”的成立門檻,條件相對寬鬆的發起式基金,在新基發行遇冷的背景下,成爲了不少基金公司發力的主要方向。
然而,發起式基金雖然成立門檻低,但是如果基金公司後續的產品運營跟不上,依然會面臨清盤。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留意到,在今年,有超過250只發起式基金將運作屆滿三年,而去年底的數據顯示,半數以上的基金的規模低於2億元,這意味着,這些發起式基金或將面臨自動清算。
天相投顧評價中心表示,基金公司在成功發行發起式基金後,還需要認真對待產品運營,如通過提升研究和管理能力、優化客戶服務、注重長期績效等方式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減少資源浪費,才能在競爭日益激烈的市場中獲得優勢。
發起式基金熱潮
發起式基金的熱潮還在持續。
所謂發起式基金,是指基金管理人、高管或基金經理作爲基金髮起人認購不少於1000萬元金額且持有期限不少於三年的基金產品。
與普通開放式基金“有效認購戶數不少於200戶”和“募集金額不少於2億元”的最低成立門檻相比,發起式基金對認購戶數和認購金額要求均不高,且天然具有基金管理人和投資者利益共享、風險共擔的特點。
華南某公募人士表示,在市場情緒低迷、投資者認購意願不強的情況下,對於渠道資源緊張的中小公募機構來說,發起式基金比普通開放式基金更好發行也更容易成立。
Wind數據統計顯示,截至4月8日,年內共成立了310只基金(A/C份額合併計算),其中就有超100只發起式基金,佔到了三分之一。正在發行的基金中,也有不少發起式基金,這些基金類型涵蓋了ETF聯接基金、量化、債券、養老FOF等。
譬如近期成立的國壽安保數字經濟,這隻發起式產品成立規模爲1000.119602萬元,其中公司自購A份額1000萬元,員工認購C份額200元,剩下996.02元爲外部投資者購買。
有公募人士認爲,發起式基金興起在於其低門檻,能夠確保基金成立,另一方面是,基金公司如果把握得當抓住機構的話,可以上演“以小博大”,先成立,後面再用業績做大。
規模承壓
雖然發起式成立門檻相對較低,但發起式基金強化了基金退出機制,即基金合同生效3年後,若基金資產淨值低於2億元的,基金合同自動終止。
隨着部分產品三年期限將至和市場賺錢效應下降影響,今年以來發起式基金清盤現象頻現。
3月20日,浙商基金髮布三份基金合同終止及基金財產清算的公告,包括浙商智選家居、浙商智選食品飲料和浙商創業板指數增強等3只發起式基金。
公告稱,截至2024年3月19日,上述三隻基金的資產淨值均不足2億元。根據《基金合同》約定,浙商基金依法履行基金財產清算程序並終止《基金合同》,且無需召開基金份額持有人大會。
數據顯示,截至2023年四季度末,浙商智選家居、浙商智選食品飲料、浙商創業板指數增強的基金資產淨值合計分別僅有1443.8萬元、1670.46萬元、1213.49萬元,遠低於2億元的存續門檻。
事實上,今年以來已有多隻發起式產品發佈預警。據不完全統計,年初至今關於發起式產品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相關公告超過50條。3月25日,天弘消費股票型發起式證券投資基金髮布了可能觸發基金合同終止情形的第三次提示性公告。
數據顯示,在今年運作期屆滿三年的發起式基金中,截至去年底,有超100只基金的合計規模低於2億元,這也就意味着,這些基金或將面臨自動清算的結局。
事實上,發起式基金目前已經運作近12年。
在多位業內人士看來,發起式基金具有設立門檻相對較低的特點,有利於缺乏歷史業績的新基金公司和新產品;同時,發起式基金具有“寬進嚴出”的特點,使得基金管理人必須在基金設立後的經營管理上下功夫,有利於基金業從“重首發”到“重持營”的轉變,從渠道主導的賣方生態,向投資者實際需求主導的買方生態切換。
數據顯示,2020年到2022年各年度成立的發起式基金分別爲190只、318只、351只,佔新發基金總數的比重逐年上升。剛剛過去的2023年,年內新成立發起式基金突破400只,刷新歷史新高。
對於部分發起式基金沒有超額收益甚至出現虧錢,在成立滿三年大限來臨時,面臨自動清算的情形,匯成基金研究中心認爲,部分發起式基金設立並非基於市場導向,更多考慮的是保新產品成立,基金成立後,運作過程中可能會損害投資人利益。例如某些基金公司,爲追求產品線的豐富,以發起式的形式成立了多種多樣的基金,分散了投研團隊的精力,卻難以全部管理好。
此外,部分發起式基金投資過於穩健,運作保守,與產品定位和投資者預期不符,因此規模始終較小,並在成立滿三年時面臨清盤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