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轉教育 先改革成績單
(圖/遠見提供)
5月20日由賴清德總統領導的新政府即將就任,新一屆的內閣團隊中有幾位非典型政治成員,令人對施政成效有所期待。其中,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接任教育部長,以及長年提倡翻轉教育理念的臺大電機系葉丙成教授和民意代表出身的張廖萬堅委員接任教育部政務次長,都讓杏壇耳目一新。
鄭英耀部長在校長任內力推雙語政策而使中山大學成爲第一波雙語標竿大學,併成立半導體學院、國際金融研究學院、學士後醫學系;又曾公開呼籲鬆綁高教法規,推動公私立大學整並,在在顯示其改革的企圖心。
然而,在少子化的影響以及多年來教改成效不盡理想的壓力下,第一線的老師和家長、學生都疲於適應新訂的升學制度與課綱,對教育政策的創新反倒抱持着敬而遠之的心態,這將是鄭部長上任後面臨最大的挑戰,過與不及的改革措施都會引發反彈聲浪,再怎麼費心拿捏分寸恐仍吃力不討好,例如學費鬆綁、城鄉教育資源不均、私校轉型或退場、流浪教師與兼任教師過多、產業變動快速造成學用落差加劇等議題,歷任教育部長未見叫好又叫座的政策。筆者建議新任教育團隊先針對如何激勵學生的求知慾和勇於嘗試的心態擬出具體措施,不但可替開創新知紮根,同時也替後續推動教育改革建立信心和共識。
而傳統的教育思維有一大弊病是以統整成績來劃分學生的等級,早已失去有教無類和因材施教的初衷,導致學生爲了美化成績分數和學歷,除了求助補習之外,儘量選擇無學習風險的科目和系所,長此以往創新思維將不復存在。
因此,筆者建議先從改變學期和學年成績單登載的方式着手,讓學生可以自主選擇只印列及格的科目和分數,除非當事人勾選學習足跡全數列出。取消登載不及格的紀錄,讓非專長知識的學習不再視爲失敗和懲罰,而轉爲多元觸角與嘗試,將有助於新世代的職能發展。
而學習成果的評比可將當期所有及格科目的成績乘上學分數作爲加權總分,此舉更可顯出學業表現的級距。畢竟當學生踏出校門後,在社會上競爭的是專長而非通才,應徵工作時企業在乎的是應徵者「會些什麼」,而非「不會些什麼」。
(作者爲全訊科技半導體事業羣總經理/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