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貸這塊“唐僧肉”,互聯網企業越來越難啃了

一邊是平臺運營多年積攢的流量,一邊是業績壓力下的變現需求。

放貸,就成了互聯網企業幾乎繞不開的一塊"唐僧肉",只是這塊"肉"聞起來香,但吃下去也不那麼容易。

金融,作爲強監管行業,與自由開放的互聯網很容易產生"不良反應"。

據《獨角獸觀察》統計,今年來,就有喜馬拉雅、七貓小說、飛豬、閒魚等互聯網平臺上線借款相關服務。然而,在貸款中介趨嚴背景下,有的平臺匆匆下線了借款業務。

在不少互聯網圈內人看來,貸款業務既誘人又刺激:"做好能成爲公司發展輸血重要來源,做不好就面臨監管處罰、企業信譽度下降等。"

今年下半年,監管對於放貸,尤其是助貸放出的口風更加趨緊。

互聯網企業,如何舞好放貸這把"雙刃劍"?

01監管越來越緊

種種跡象表明,對於消費信貸,尤其一些機構充當貸款中介的做法,監管開始警覺。

7月初,江蘇9個機構聯合發佈《關於開展打擊整治不法貸款中介專項行動的通知》顯示,對貸款中介領域風險隱患最突出、羣衆反映最強烈、侵害金融消費者權益最嚴重的違法營銷行爲、騙取貸款行爲、非法放貸行爲、非法催收行爲採取專項行動、重點打擊,該行動將持續至今年12月底。

7月16日,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上海監管局發佈的《關於依法維護金融市場秩序打擊金融違法犯罪的機制》中提及,針對有系統性風險隱患、嚴重破壞金融秩序、嚴重損害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社會影響惡劣的不法金融中介,加強聯合研判和刑事打擊,防範跨行業領域和新型金融活動風險。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也在7月發佈《關於規範金融機構委託第三方互聯網平臺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的倡議》呼籲,金融機構和第三方互聯網平臺規範開展貸款網絡營銷活動,落實客戶適當性管理的相關要求。

8月,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發佈了《小額貸款公司監督管理暫行辦法(徵求意見稿)》,《辦法》對小額貸款公司及助貸業務進行了全面規範,不僅限於金融APP,而且涉及助貸類金融APP的多個方面。

此前,監管要求遞交招股書的公司披露助貸業務情況。

2024年4月,國內知名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但很快便收到中國證監會的《境外發行上市備案補充材料要求公示》,監管要求其說明所涉足的助貸業務具體形式、貸款資金來源、屬於金融或類金融活動、業務資質許可等相關問題。此

這次對披露金融業務要求,被一些從業者認爲是對企業經營與業績全面性的補充,某種程度上也反映了此前部分互聯網公司在上市時金融業務的不透明性。

隨之而來的還有大量媒體關注,一時間互聯網平臺爲貸款產品導流業務風聲鶴唳。於是,有一部分互聯網平臺悄悄下架了貸款導流端口,其中也包括喜馬拉雅。5月初,媒體發現僅上線2個月的"聽小貝借錢"下線了。與此同時,同城貨運行業巨頭"貨拉拉"剛上線不久的借錢產"圓易借"也匆匆下線。

除此之外,抖音巨量廣告規則中心也於5月發佈《禁止貸款中介行業准入》的規則變更,明確中止貸款中介行業的信息流投放業務。

此外,監管對金融牌照的聲調和審批速度,也被視爲對行業態度一個窗口。

今年1月24日,在國新辦新聞發佈會上,央行表示人民銀行正會同浙江省政府指導錢塘徵信申請辦理個人徵信牌照。

這個消息讓業界深受鼓舞,要知道早在2021年11月26日,人民銀行就公告稱,錢塘徵信的個人徵信業務申請已獲受理,但此後審批結果就遲遲未出。

在這個高級別的發佈會上宣佈這一消息,不只對翹首以待的螞蟻集團,對整個消費信貸行業來說,都是一個非常積極的信號。

然而,7個多月過去了,錢塘徵信的申請再也沒有新進展傳出了。

百行徵信和樸道徵信之後的第三塊個人徵信牌照,依然懸而未決。

02放貸解千愁?

互聯網的盡頭是放貸。

面對着愈發趨緊的監管態度,依然有一波接一波的互聯網平臺加入消費信貸戰局。

根據《獨角獸觀察》統計,最近一段時間上線借款產品的互聯網平臺有七貓小說、飛豬、閒魚等,從類型來看,多以貸款超市爲主,也就是通過H5界面等方式展示已有信貸產品。除此之外,微博、美團、餓了麼、美圖秀秀、去哪兒旅行、智行火車票等平臺均已涉足借款業務。

讓互聯網平臺頻頻"出手"貸款導流業務的核心原因是錢:一方面部分平臺主營業務發展進入瓶頸期,他們開始尋找新的業務突破點;另一方面金融業務變現快。

以衝刺上市的喜馬拉雅爲例,其近年主營業務的發展一定程度承壓。招股書顯示,2021年—2023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爲58.57億元、60.61億元、61.63億元,收入增長率由43.7%降至3.5%和1.7%,營收增速放緩。同時,喜馬拉雅會員訂閱收入增速從2022年的18.92%下滑至2023年的8.4%,付費點播收聽服務收入的增速也出現連續兩年負增長。

金融業務層面,互聯網平臺現在無論在用戶體量、運營成本、產品轉化上,都有優勢涉足貸款流量這一領域。

從用戶體量來看,成熟的互聯網平臺擁有龐大的用戶池與UV用戶瀏覽量。閒魚總裁丁健表示,閒魚年度的用戶複合增長率已接近30%;目前MAU(月活躍用戶)已達到1.62億,今年的核心目標是突破2個億。

在這龐大用戶體量中存在大量潛在借款用戶,金融科技從業者張淼(化名)表示,當前借款用戶已經逐漸形成線上貸款的借款習慣。也就是說,平臺將流量導給貸款產品,能夠快速吸引潛在客戶,從而爲貸款機構帶來大量業務。

根據用戶點擊、瀏覽、搜索、購買等線上操作行爲,平臺可直接分析出用戶需求,進而向其推薦信貸產品,也就是精準定位潛在貸款用戶。如抖音、微信等App推薦金融廣告屬於精準營銷,也就是通過大數據分析向有貸款需求的用戶推薦金融產品。

有觀察者告訴《獨角獸觀察》,由於放貸資質門檻高、風控技術專業性強、合規要求嚴等因素,導致平臺更樂於選擇純導流業務服務,而且,目前對平臺爲信貸產品導流不需要金融牌照,甚至類似廣告服務。

他還表示,對於缺乏獲客渠道的持牌金融機構而言,這樣的服務必不可少。

"平臺導流獲取收益短期可見,這爲平臺提供了快速現金流,有助於提高財務狀況和盈利能力。而且,一些互聯網大廠在金融流量層面的成功,也爲涉足貸款流量的平臺提供了信心。"張淼認爲。

2024年二季度,騰訊控股實現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業務收入504億元,同比增長4%,佔收入總額百分比31%。

目前,微信、百度等是信貸產品投放的主流信息流平臺。而且,金融流量費用非常高,某金融科技公司相關負責人透露,當前短視頻平臺獲客成本非常高,最高時一名用戶轉化的成本達到2000-3000元。

03導流生亂象

放貸對於互聯網企業來說,從來都是一把"雙刃劍",在幫企業賺得"盆滿鉢滿"同時,也帶來了很多亂象。

首先是過度營銷。

《中國互聯網助貸業務發展研究報告》提及,互聯網助貸業務提升了信貸服務的可得性和便利性,但客觀上也助長了借款人非理性消費、過度借貸的行爲。此前,有一些平臺陷入貸款產品營銷過度的風波。

金融科技從業者表示,部分平臺利用其大數據與技術優勢,對信貸產品進行誘導性營銷、針對特定人羣的精準營銷過於頻繁、品牌混同、嵌套銷售等。這使得借款用戶在頻繁信貸廣告轟炸上陷入歧途,或導致多頭借貸發生。

其次是信貸產品的風控。

據知情人士介紹,部分互聯網平臺與貸款產品的流量合作,互聯網平臺不參與授信、信貸、數據收集、信用評估等環節;信貸服務則由享有資質的第三方機構提供。也就是說,這些互聯網平臺只是提供"送水"服務,並不爲產品利率等層面負責,真正信貸產品出自背後的貸款公司。

"有平臺爲了賺錢,將用戶導流至不具合法放貸資質的現金貸平臺。"張淼稱,一旦被爆出高利率、違規收取服務費等違規行爲時,這些平臺也有推卸責任的機會。實際上,平臺需要對其合作的貸款機構進行持續的風險管理,不過實際操作中,存在監管不到位的情況。

在一些投訴平臺上,像美團、度小滿、美圖秀秀等平臺涉及的借款產品,均有大量用戶投訴,投訴內容涉及利率高、暴力催收等問題。

最後是用戶信息收集問題。

通常情況下,用戶通過點擊平臺的H5等鏈接進入信貸界面,隨即就出現個人信息收集頁面,而當下,部分平臺還存在過度收集用戶信息的情況,其中包括套娃式展示授權企業。

"在用戶不知情的情況下,將用戶信息導流至多個貸款中介或非持牌機構。"張淼表示。部分互聯網平臺在用戶收集用戶信息時存在不夠透明、模糊性,用戶同意隱私政策後,可能會將用戶信息共享給第三方金融機構或貸款中介。

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

在互聯網紅利見頂的大背景下,通過放貸等手段讓流量變現,就成了很多互聯網平臺的不二選擇。

但是,如何合規合法地做信貸業務,對很多平臺來說是一門全新課程,尤其在監管趨嚴的背景下,需要慎之又慎,否則就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