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產,要奪回失去的這一年
來源:地產壹線
春節前,國家統計局公佈了經濟、就業、人口等方面的數據。
有三組與行業相關的爆炸性數字。
·房地產開發投資近十年首現負增長,同比下降10%
·商品房銷售額重回五年前,僅有13.5萬億元
·61年來,我國人口首次出現負增長,同比減少85萬人
市場銷售仍未復甦企穩,疊加【人口減少】這個BUG,脆弱的樓市又迎來當頭一棒。
樓市鬆綁的列車,從2022年開到2023年,最後打出了王炸牌。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近期兩次爲房地產發聲: “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 。一夜之間,房地產從ICU邁進了KTV。
2023年伊始,樓市調控進入深水區,需求方面,中央發文“可因城施策調整利率”、強二線城市限購要求鬆動、一線城市二手房“帶押過戶”正式推廣……
供給方面,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延續房住不炒總基調時,特地強調“化解房地產風險”,有關部門將通過實施“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計劃,防範化解優質頭部房企風險,保證保交樓工作順利推進。
雖然路途艱難,但試圖扭轉市場預期信心的想法從未停過。
畢竟,鬱亮曾這樣鼓勵行業:“房地產仍有十萬億量級規模,市場差時不要恐懼。”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22年,商品房銷售面積和銷售金額分別爲13.6億平米和13.3萬億元。
市場規模一夜跌回到了五年前。
2022年,受宏觀經濟調整、疫情反覆,房企暴雷、樓市交付難等影響,大家都沒有信心買房了。
展望2023年的市場銷售,政策仍然是一個重要變量。
機構預測,需求端政策力度有望進一步加強,尤其是核心二線城市,政策優化空間較大,“限購”政策將成爲調整的重要目標。
一二線城市也有望最早開啓修復態勢,從而拉動整體銷售市場回升,低能級城市成交仍然疲軟。
中指研究院認爲,短期來看,預計銷售市場最快或在今年二季度企穩。
標普預測,在基準假設下若疫情對經濟的影響在2023年4月份逐漸消退,需求在7月份起將逐步小幅回暖,最終2023年新建商品房銷售額將與2022年基本持平。
若市場的修復時點延後至11月,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則出現5%的下滑。
但從長遠來看,85萬負增長的人口才是影響未來樓市格局的關鍵。
首先是總需求量減少。有分析認爲,當前房地產市場成交規模短期已現天花板。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表示,未來10萬億-14萬億元的商品房成交金額將是一個常態,商品房市場不會回到18萬億元的高增長階段。
各城市的樓市也在分化。在人口本身減少(淨流出量較大)的城市,樓市形勢更加嚴峻,能級越高的城市,受到的影響越小。
這也代表,未來中國各能級城市的房價分化情況會更加明顯。
住房需求也變得更加多元化,包括二次置業需求將超過首次置業需求、老齡化置業需求上升、多孩家庭改善需求、單身人士的長租公寓等,都會影響供給端產品變化。
從供給端來看,今年企業的拿地開工意願也不強。
2022年,全國房地產開發投資13.29萬億元,比上年下降10%,十年來第一次出現負增長。
事實上,拿地金額、拿地規模等指標已經連續兩年持續下滑。
以往撐起“半邊天”的民企身影變少,城投擔下了一切,2022年,城投拿地比例大幅上升。
但財政部去年末發文,嚴禁通過舉債儲備土地,不得通過國企購地等方式虛增土地出讓收入。
民企拿地少、國企保穩的情況下,新房補貨量減少,可能會導致至少兩年新房供應受到影響。
行業認爲,2023年土地市場真正迎來回暖的關鍵在於民企的拿地能力何時會恢復。
當下,各地官方都很懂行情,主動降低地價,給予房企更多的利潤空間,以此吸引更多的民營企業興趣。
或“少量多批”出讓,像武漢、蘇州、南京等地突破了“集中供地”的次數限制,全年土拍達到了5-6輪。
東吳證券指出,在行業上行階段,“兩集中”政策出臺平抑土地市場熱度的目標已完成。當前土地市場縮量供應,城投托底拿地模式不可長期持續。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指出,集中供地制度在新的市場週期下已不合時宜。少量多批推地,能緩解企業競標壓力,使企業資金更加靈活,降低短期內的資金壓力。
安居客預測,預計2023年集中供地政策會有階段性調整,主要傾向於“一城一策”,給予地方更多的自由空間。
除土拍規持續保持寬鬆,另有業內分析,在銷售實質回暖前,爲完成土地出讓金收入目標,部分城市實際地價有進一步下調的可能性。
先把房企扶上牆,纔有機會改善市場預期。
融資市場也如此。
從2022年四季度起,民營房企融資渠道再開閘,股權、債權、貸款“三支箭”齊發,以此扭轉房企流動性困境。
一批資質良好、經營穩健的頭部房企,率先完成了增信融資,找到了更多的錢。
2023年伊始,監管部門一份《改善優質房企資產負債表》方案流出,提出將從“資產激活”“負債接續”“權益補充”“預期提升”等方面,助企紓困與激發活力並舉。
其中有兩個關鍵。
一是,對“優質房企”的範圍進行定義,只要符合“專注主業、合規經營、資質良好、具有一定系統重要性(經營規模較大、覆蓋區域較廣)”四大標準,就算是官方認定的優質房企。
二是,合理延長房地產貸款集中度管理制度過渡期,在保持規則整體框架不變的基礎上,完善“三線四檔”規則部分參數設置。這意味着,影響限制房企融資的“三道紅線”指標將有所微調。
行業指出,新一年在防範風險的主基調下,獲得融資機會的房企名單將會逐步擴容。
目前,房企發債正逐步從優質民營房企擴容至已出險房企,近期旭輝控股、合景泰富、寶龍地產爲代表的房企發債已有突破。
相關數據顯示,2023年房企償債壓力仍然較大,年內房企到期信用債及海外債合計9579.6億元,相比上年多700億元,償債規模有增無減。
政策護航下,部分房企還債壓力得到減緩;也有房企受到支持有限,引發海內外債務違約事件發生。
同時,債務重組成出險房企化債的突破口,在富力、龍光、融創打出重組樣本後,未來將掀起一波重組熱潮。
不管走在還債的哪一階段,“保交樓”仍是房企今年釘在腦門上的首要任務。
日前,住建部全國住房和城鄉建設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表明決心“一頭”抓出險房企,幫助企業自救;“另一頭”要依法依規處置,追責破產一個不落。
重點是,“不能再出現新的交樓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