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專業傲慢 把患者擺中間
一位教師退休的長輩李老最近感到胸部不適、呼吸困難,前往當地醫院就診詳細檢查。在就診過程中,李老試圖向醫生陳述症狀中令其憂慮與困惑之處,但醫生顯然不感興趣,不耐煩地簡單答覆後,便讓李老到外面等候處方繳費。這種傲慢態度令李老深感無奈,再問下去只會更凸顯自己的「無知憂慮」,讓他失去了深入瞭解保健衛教的興致,反正問了也是白問,照指示吃藥就是了。
這樣的案例,在吾人求醫看診的經驗中屢見不鮮,醫者的專業傲慢削弱了患者對問病的信心,罹患的如果是小感冒也就罷了;若是較爲複雜的病症,或是像李老數天後就因心臟病發被救護車送進醫院的情況,可就相當不妙。
醫者對自身專業知識的高度自信,表現出專業的傲慢,從而忽略了患者知的需求與焦慮的感受,專業傲慢的第一個挑戰點來自於病症的講解。在醫者來說,病情研判是展現專業能力的基本功;然而,對於病患及其家屬來說,專業術語複雜難懂,可能導致誤解甚至引發焦慮,因此需要醫者用通俗易懂的語言,甚至輔助以圖表向患者解釋病情,這不僅能夠加深病患及其家屬對病情的認識與瞭解,也能讓他們感受到尊重和關心。
其次,常令患者感到困惑不安的是關於醫療檢查,尤其是在未被充分告知檢查目的和意義之時。舉例來說,當醫生建議患者進行運動心電圖檢查時,最好能夠解釋檢查的目的及其結果,將如何影響到治療方案,如何有助於他們做出更好的健康管理。與此同時,若有其他可行的替代方案,醫者亦當不厭其煩地與病患及其家屬討論這些選項,以便能在充分知情的情況下做出決定。
藥品的療效與副作用防範是另一個需要關注的重點。患者對藥物應有的瞭解不僅限於其療效,還包括其使用方法、可能出現的副作用及相應的處理措施。醫者可以指導患者如何監測藥物的副作用,並告知他們在出現何種症狀時,應快速地聯絡到醫者。
提升醫者的同理心與溝通技巧,是紓緩專業傲慢的重要培訓;具體做法可以透過角色扮演練習、模擬醫病溝通場景的實務演練,以幫助醫者自覺並使用更通俗簡明的話語,將複雜的醫學資訊傳達給患者,站在患者的角度思考,發揮同理心,從而避免因專業傲慢而引發的溝通障礙。
最後,醫療機構可以推動以患者爲中心的文化風氣,鼓勵醫生尊重和支持患者提問,視患者的提問爲促進醫療決策的積極行爲,而非對其權威的挑戰。通過制定相關政策和獎勵機制,激勵醫者以開放和尊重的態度,放下專業的傲慢,把患者擺在醫病關係的中央;耐心講述病情關鍵知識,鼓勵患者積極參與醫療決策,而非將患者的「沒意見」,或是把儀式化的「滿意度」調查結果,等同於醫病共同決定。
總之,欲改善積習已久的醫者專業傲慢態度,非一蹴可幾,需從專業醫者的自我覺察到制度改進,全方位努力,方可期待一個更爲平等和諧的醫療環境,讓醫者、病患及其家屬能夠正視醫療專業知識的落差,相互尊重、共同努力,實現更好的醫療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