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標商業, 一坨爛梗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商業漫遊指南,作者:寧來,題圖來自:AI生成
最近被拉進了許多“非標商業”討論羣。
每個羣都熱鬧非凡,各種觀點應接不暇。有人說非標商業是未來,也有人說它只是曇花一現。我看着這些討論,不覺想到二十年前流行的“非主流”,年輕人個個都愛殺馬特,你若看不懂,對不起,你out了。
腦洞之餘,忽然發現“非標商業”這個詞,似乎成了商業圈的一個“爛梗”。
傳統商業的敘事好像走到了盡頭。
購物中心千篇一律,百貨商場了無新意,大家聊來聊去,就那麼幾個老生常談的話題,除了項目軟文,再也看不到別的自發討論。這種情況下,“非標商業”概念無疑給了大家一個全新的討論方向。
今年上半年,“非標商業”這個話題可謂是標準的流量密碼。
從公衆號到小紅書,從主流媒體到自媒體,到處都能看到相關的討論。各路專家老師紛紛下場發表高見。這並不算奇怪,畢竟在內容過剩的時代,大家都在努力引爆流量,而“非標商業”恰好戳中了這個痛點。
“非標商業”不僅是個新概念,而且項目本身也天然依賴流量。
想想看,大多數非標商業項目都是存量改造,地理位置往往不太理想,空間、動線也很反常識。所以,這些項目更需要藉助線上流量來吸引人氣。
可以說,如今哪個項目能蹭上“非標商業”四個字,那就有如神功加持,立馬“另類”起來,若被人質疑,那就是“別人笑我太癡癲,我笑別人看不穿”。
不得不說,非標商業就像一劑猛藥,不少商業人爲之振奮。
當我們仔細審視這些關於非標的討論時,會發現許多bug。
首先,“非標商業”的定義本身就很模糊。因爲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所以每個人都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來解釋這個概念,這就導致很多探討其實是在雞同鴨講。
其實,如果我們回顧歷史,就會發現字面意思上的“非標”一直都存在。
所以,“非標”並不是指某一類特定的商業形態,而是一種多與寡的相對關係,是新生事物,是創新思維,是對人、貨、場這三個要素的重新思考。
更重要的是,目前還沒有一個真正跑通成功的非標商業案例,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所有的討論都是在做一場沒有依據的預測。觀點之爭,無休無止,只有事實才能勝於雄辯。
在討論非標商業時,有一個基礎問題:語言匱乏。
語言是思想的邊界,當我們缺乏準確描述某種現象的語言時,思維也就難以深入。“非標商業”這個詞,過於寬泛,它幾乎可以指代任何不同於傳統模式的商業形態。
菜市場是非標,廢舊廠房是非標,園區商業是非標,策展和年輕力還是非標......看不懂的或以前沒見過的,都可以叫非標。
當然,在這些討論中,有一些話題是有啓發性的,值得深入挖掘。
比如如何盤活存量資產進行城市更新,如何打造更有吸引力的公園商業,如何提升策展型商業的經營效率等。這些角度能觸及到社會結構、生活方式、人羣特徵等深層次問題,當然也就更有含金量。
同時,還有一些更具體的問題,如非標商業裡的商業改造策略、籌開鋪排、招商打法、運營技巧等,這些話題都是更實質的,更值得我們深入探討。
現在,很多項目把“非標”當成了營銷噱頭,好像不提“非標”就不夠與時俱進似的,用一個詞來概括現在的非標亂象:渾水摸魚。
有時新的概念滿天飛,但商業的內核和本質不會輕易變化。所以,商業人要有定力,不應被概念迷惑,也不要被焦慮裹挾,我們需要保持理性和平和的心態。傳統商業雖然面臨挑戰,但依然是最值得發展的方向。至於是不是非標,也許沒那麼重要。
而且啊,“非標商業”本就是圈內人術語,普通消費者並不關心一個商業項目是否“非標”,他們只關心能否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很容易讓商業人陷入到自己製造的信息繭房。
關於“非標商業”這個話題,如今已經討論得有些氾濫了,特別希望能看到更多有價值的討論,而不是那些似是而非、避重就輕的空談。
最後,我想說:
非標商業和本文有點像,都是標題黨。(如有冒犯請多包涵)
本文來自微信公衆號:商業漫遊指南,作者:寧來
本內容爲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繫 hezuo@huxi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