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會短命!BMI超過40少活10年 醫示警心血管風險增數倍

▲臺灣成人每2人就有1人體重超標,推估超過1千萬名成人有體重問題。(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於婷/臺北報導

臺灣成人每2人就有1人體重超標,推估超過1千萬名成人有體重問題。醫師指出,長期肥胖與預計壽命變短有關,研究發現,BMI30至35平均預期壽命減少約3年、BMI爲40至50,平均預期壽命更是大幅減少約8至10年,建議民衆日常可從BMI和腰圍公分來判斷體位健康。

臺灣肥胖醫學會理事長林文元醫師說明,臺灣肥胖問題嚴重,關鍵在於大部分國人對肥胖認知不足,部分BMI超標的民衆自認渾圓有肉、胖的可愛、胖的健康,不覺身體有任何不舒服之處,但若不加以管理、持續放任脂肪堆積,罹患各種慢性病與癌症的風險勢必大增。

研究顯示,肥胖者併發心血管疾病與糖尿病等疾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數倍,且肥胖持續時間越久,發病機率的相差倍數越高,以心臟衰竭、心肌梗塞、腦中風和骨關節炎爲例,肥胖10年發病率幾乎是肥胖5年者的2倍。

判斷成人體位是否健康有2個評估方式,包含BMI(身體質量指數)和量腰圍,BMI計算公式爲體重(公斤)除以身高(公尺)的平方;而腰圍則是更容易檢測的方法,以肋骨下緣、骨盆上緣的腹部中線爲測量位置。

林文元指出,BMI若大於等於24爲過重、27爲肥胖,腰圍女性超過80公分、男性超過90公分爲肥胖,至於兒童體位評估,由於仍處於成長階段,需依據年齡與性別對應的BMI標準進行判斷,以確保評估的準確性。

▲兒童肥胖也可能影響第二性徵發育。(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若有肥胖問題就要積極就醫處理!」林文元說明,肥胖者減5%體重,併發三高、糖尿病與脂肪肝的風險會降低,減重10%,能降低心血管疾病、睡眠呼吸中止症與退化性關節炎等風險;減重達15%更能減少心臟衰竭及心血管死亡率,還能達到延緩第二型糖尿病的發生。

而在兒童肥胖方面,臺灣兒科醫學會兒科研究委員會委員林裕誠醫師指出,兒童肥胖不僅會增加代謝性症候羣、脂肪肝、糖尿病及睡眠呼吸中止症的風險,還可能影響心理健康及社交學習,研究顯示,臺灣約20%的肥胖兒童已有中等程度以上的脂肪肝,並伴隨肝指數異常,甚至出現肝纖維化。

此外,兒童肥胖也可能影響第二性徵發育,例如女孩的乳房、陰毛髮育及初經等可能提早,進而影響最終身高,因此維持健康體位應從兒童時期開始,避免未來發展爲成人肥胖問題。

林裕誠提醒,3至6歲學齡前兒童是培養正確飲食習慣的黃金階段,應均衡飲食、避免偏食挑食、減少甜食與含糖飲料攝取,若發現孩子的體重有異常變化,應及早尋求專業醫師的建議與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