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死與否大法官別放大自己 前大法官蘇永欽:要對死刑保持謙遜

死刑存廢問題爭論已久,上月23日,憲法法庭進行死刑違憲案言詞辯論,最終結果將在3個月後出爐。關於死刑是否廢除,司法院前副院長、前大法官蘇永欽說,死刑議題敏感尖銳,需要審議式民主的基礎來做決定跟思考,大法官可以推翻現行法律,但不應把「我」放很大,要不然會對社會造成擺盪,更直言「任何人都要對死刑保持謙遜」。

中華人權協會、臺灣審議民主研究會今天在臺大校友會館召開「死刑存廢 全民參與-審議民主啓動」記者會,指出死刑議題不僅是法理問題,還涉及社會大衆的倫理確信,以及複雜的制度變革與配套等,近20年來,臺灣支持死刑的民調多落在8成,若純以司法程序做決定,將造成司法與社會、民意機關的對立,有鑑於公民與民意機關缺乏有效方式發聲,與司法深度對話,因此發起審議民主對死刑議題思辨。

死刑存廢審議民主,由中華人權協會理事長、前政務委員高思博,臺灣審議民主研究會理事長、前政務委員朱雲鵬,中華民國憲法學會理事長、司法院前副院長蘇永欽等人發起,希望公民能在充分資訊下討論,而非直覺式的表達意見;預計進行3000份問卷調查當前測,召開公民會議後,再進行問卷調查當後測。

記者會上,蘇永欽表示,審議民主在民主國家比較少做,但死刑議題敏感尖銳,需要這樣的基礎做決定跟思考,雖然言詞辯論後3個月內會有死刑存廢判決,但審議民主是嘗試改善提升品質、更接近內涵,和判決沒有直接關係,是平行進行。

蘇永欽說,從憲法管理來看,大法官確實可以推翻現行法律,但死刑是有很深刻的歷史文化內容,包括重大的命案讓人產生恐懼、晚上吃不下飯,都是外力強大的影響,大法官的決定影響很大,現在不完美的制度,不論任何人,都對死刑要保持謙遜。

蘇永欽說,大法官不應該把「我」放很大,而是專注在法庭ㄧ上,更不適合高調地說話,這樣會對社會造成擺盪,「我們永遠不知道正義在哪邊」,「死刑牽涉到很多事實、知識的問題,是需要被教育的,審議式民主提供更多的資料,這是一般人不會有時間知道」。

高思博說,死刑存廢可以採取中間的立場,而非一定是對立的意見對撞,所以適合審議式民主,讓彼此接收到雙方的訊息,也可以被憲法法庭接收到,「對於判決有相關的貢獻,對死刑絕對有改善的空間」。

中華人權協會、臺灣審議民主研究會今天在臺大校友會館召開「死刑存廢 全民參與-審議民主啓動」記者會,有鑑於公民與民意機關缺乏有效方式發聲,與司法深度對話,因此發起審議民主方式對死刑議題進行思辨。記者翁至成/攝影

前司法院副院長蘇永欽。(本報資料照片)

中華人權協會、臺灣審議民主研究會今天在臺大校友會館召開「死刑存廢 全民參與-審議民主啓動」記者會,有鑑於公民與民意機關缺乏有效方式發聲,與司法深度對話,因此發起審議民主方式對死刑議題進行思辨。記者翁至成/攝影

中華人權協會、臺灣審議民主研究會今天在臺大校友會館召開「死刑存廢 全民參與-審議民主啓動」記者會,有鑑於公民與民意機關缺乏有效方式發聲,與司法深度對話,因此發起審議民主方式對死刑議題進行思辨。記者翁至成/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