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患者憂鬱居冠 抗癌學長姐12封信成溫暖支持
臺灣肺癌發生、死亡率居冠,肺癌患者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抗癌5年的夏小姐(圖)9日出席「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發行記者會,分享學會轉念、找回自我的心路歷程。圖/中央社
生病是意外不是處罰,臺灣肺癌發生、死亡率居冠,肺癌患者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恐懼會傳染,希望也是」,這是來自抗癌「學長姐」12封信的1句話,盼成溫暖心理支持。
抗癌5年、最近申請第2次重大傷病卡的夏小姐今天出席「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發行記者會,她就是書中資深學姐之一,從罹癌之初的叛逆、尖銳,到如今看待事物的眼光變得柔軟,隨着她的分享,時間彷彿回到5年前、她在48歲那年因長期肋骨疼痛就醫檢查。
肺癌晚期骨轉移的宣判,讓夏小姐在診間嚇呆,悲傷與恐懼席捲而來,嘗試多種方式緩解焦慮,卻沒有幫助,拒絕對話成了她的保護殼,直到因緣際會走進癌友劇場,看着別人面對疾病的態度,走過很長一段路,才學會轉念、找回自我,「我現在吃藥會謝謝這顆藥今天保護了我。」
提筆寫下給晚期癌症病友的信,讓夏小姐想起第1次接受化療,站在診間外的她臉色煞白,個管師發現異狀,立刻找來1名晚期癌「學姐」,閒聊着與旁人無異的生活大小事,彷彿驚弓之鳥的夏小姐,突然知道如何呼吸,「我告訴自己如果能活下來,一定要把溫暖傳給下一個人。」
臺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理事長陳育民說,回憶行醫40幾年,當他還是小實習醫師、住院醫師,診間裡被診斷肺癌的患者一半就直接回家,即使一半願意接受治療,壽命都不到半年。近10年肺癌治療進步,當生命可以持續下去,陪伴病友度過漫長徬徨無助時光就非常重要。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重症醫學中心主任夏德椿提到,醫界學術論壇多是患者預後存活率,很少正式分析癌症患者回家後是什麼狀態,比如70歲患者雄心壯志想騎鐵馬環島、孩子剛上幼兒園的40歲患者擔心治療花光積蓄,如今癌友活得越久、內心卻越鬱悶,心理支持至關重要。
國際期刊「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ONE)去年研究指出,肺癌病友憂鬱情緒在所有癌別中比例最高,中重度憂鬱肺癌病友預後不良風險增加2至3倍。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理事長吳卉汝說,生病是一場意外,而不是被處罰,不應讓自己或家人陷入憂傷情緒不可自拔。
臺灣全癌症病友連線推出「給晚期肺癌病友的12封信」衛教手冊,藉由12名成功學長姐的抗癌心路歷程,有超過5年、甚至10年的故事,希望鼓舞初確診晚期肺癌正在慌亂、低潮的病友及家屬,能更妥善調適心態,將印製1萬本,發送至全臺癌症資源中心,民衆可免費索取。